IT之家 01月01日
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研制成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该单元由9支半波长型铜铌复合超导腔组成,在4.2K低温测试中,各项性能显著优于原纯铌超导腔。此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纯铌超导腔长期运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新复合材料技术路线,攻克了铜铌界面材料互溶等技术难关,并实现了射频超导技术与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铜铌复合腔不仅提高了超导加速器运行稳定性,还在运行环境适应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为超导加速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技术方案。

🔬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超导加速单元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该超导加速单元由9支半波长型铜铌复合超导腔组成,在4.2K的低温环境中,其平均表面峰值电场、腔体频率洛伦兹失谐系数和氦压敏感系数等关键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的纯铌超导腔。

⚙️研发团队采用新复合材料技术路线,解决了铜铌界面材料互溶等技术难题,并推动了射频超导技术与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该超导加速单元在运行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和成本控制方面更具优势。

💰与传统的纯铌超导腔相比,铜铌复合腔超导加速单元可在4.2K液氦环境稳定运行,降低了对昂贵2K液氦系统的依赖,大幅降低了制冷成本,为超导加速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技术方案。

IT之家 1 月 1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消息,由该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成功通过各项测试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面向高可靠应用的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超导加速单元由 9 支半波长型铜铌复合超导腔组成。在 4.2 K 的低温测试环境中,铜铌复合超导腔的平均表面峰值电场达到 35 MV / m,平均腔体频率洛伦兹失谐系数和平均腔体频率氦压敏感系数分别降至约-4.9 Hz/(MV / m)² 和-2.9 Hz / mbar,是原纯铌超导腔单元对应值的 50% 和 15%,各项性能显著优于原纯铌超导腔加速单元。

据介绍,超导直线加速器一直以来在高通量中子源、高通量中微子源、高通量缪子源等兆瓦级高功率离子束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然而,传统纯铌超导腔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研发团队提出了新复合材料技术路线,历经 5 年多努力,成功攻克铜铌界面材料难以互溶、复杂曲表面覆高品质厚铜层等多个技术难关,推动了射频超导技术与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验证了其在提高超导加速器运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与依赖昂贵 2K 液氦系统进行制冷的传统纯铌超导腔相比,铜铌复合腔超导加速单元在运行环境适应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

IT之家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能够在 4.2 K 液氦环境稳定运行,从而大幅降低了超导加速单元的制冷成本,为超导加速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更为经济且高效的技术方案。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铜铌复合超导腔 超导加速器 低温技术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