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挺意外,这么多人,包括我一直关注的一位飞行员博主,把重点放在了“那里不该有堵墙”,更有甚者认为“那堵墙毁了机长的所有努力”,我是不认同的。
我承认,如果务安机场ILS的基座是跟周围地面齐平的,死亡人数也许不会这么多,而这仅仅是可能。因为从视频里的情况看,没撞上那个基座,也是要撞上机场围墙的,最终的结果可能也还是机毁人亡。
在我看来,该不该怪这个基座,最简单且严谨的办法就是思考:那个基座在那,在同样的情况,有其他因素改变了,例如换一个机组来处理,也会发生同样的灾难吗?我个人认为:不会。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我认为机组的错误判断或操作失误,很可能才是这场灾难的主要因素。这场灾难发生的过程中,有4个事实:低高度遭遇鸟击,复飞,光洁形态迫降,撞毁。
重点在于中间两个,也就是复飞和光洁形态迫降,第一个事实发生后,机组做出了第一个决策:复飞,这个决定有可能是值得商榷的。假设鸟击造成的状况很严重,比如发动机起火,又比如双发失效(这鸟得多准...),那就应该继续降落而不是复飞;而假设鸟击造成的状况不严重,那...不严重就继续降落啊。当然,可能是发生了其他意外状况,机组评估后决定复飞,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关键的是,复飞后仅仅几分钟,第三个事实发生了,也就是机组的第二个决策:光洁形态迫降。这在我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假设机组的第一个决定是合理且正确的,即飞机有其他意外状况需要复飞,而同时复飞的这段时间里,飞机是可控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机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了“光洁形态迫降”的决定?这也是我对机组决策是否合理的最大怀疑来源。假设今天就真的有其他各种意外状况发生,机组也是需要时间来研判,是不是只有光洁形态迫降一条路;而选择光洁形态迫降之后,机组也需要时间研判,例如迫降需要的跑道距离是多长、现在这个机场适合迫降吗、有没有转场迫降的条件、油量是多少、需不需要降低、有没有降低的条件等等这些问题。此外,机场方面也需要时间进行相关的准备,消防、医疗等等。上述内容反复提到:这个决定各方都需要时间,而事实是,在复飞之后几分钟,飞机就已经以光洁形态迫降了。这真的令人难以理解,光是试图用各种方法放下起落架这一件事,就不是几分钟能做完的,还有襟翼这些,怎么会这么短时间就决定。
很多人讨论的重点是,鸟击有没有可能导致一架737-800客机在可控状态下只能选择光洁形态迫降,以我的了解,没可能。但我不是飞航相关专业的人士,知识储备有限,我不敢保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也正因如此,我不去争论起落架怎么可能放不下来,襟翼不会打不开,扰流板不会打不开这些问题。
实际上,机组的两个决策(复飞,光洁形态迫降)仅仅间隔了几分钟,就已经是自相矛盾了。我认为这个自相矛盾足以证明机组的决策是有问题的,进一步说,我推断是机组操作失误了。从视频可以看到,机场方面没有任何的准备措施,我甚至推测机场方面并不知道飞机会采取这样的方式降落,而从飞机在跑道中落地位置来看,仿佛机组自己都不知道飞机是光洁形态迫降。所以我的推测是机组忘了放起落架,实际上不止起落架,他们几乎在没有任何降落准备的情况下,飞机就着陆了...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如果你关注空难就知道,航空史上很多空难发生的原因都蠢到令人发指,比如,法航447,博南。
当然,以上推论都是建立在现在可查询的信息中,我并不知道在机组的两个决策中间这几分钟,是不是有其他意外发生了,又或者他跟机场方面的沟通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就比如他告知机场了,但机场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告知跑道尽头的情况。诚然,飞机是撞上了那个基座发生了爆炸,它也是一个机场应该改进的点,但把这次的灾难全怪到它身上,我是不认同的。
有这么一个场景,今天在某个地方吃饭,朋友特别热情,拉着你多聊了二十分钟,结果走的时候赶上下大雨了,返程是一段下坡的山路,你特地把车胎换成半热熔胎,摘掉你800度的近视眼镜,全程挂空挡往下开,最后,看不清,刹不住,撞上了一辆临时停靠在路边的大货车。怪朋友拉着你聊天吗?怪大货车临时停靠吗?还是怪你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