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为什么我们需要爱?
最近在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已经翻了三四天了,结果薄薄一本进度才20%,不够顺畅通透的语句和上下文无关主题散乱的翻译害得我看得又慢又费脑子,一气之下去豆瓣一查,这本书目前国内就没有比较好的一本,我看的这本刘福堂已经是目前比较好的译本(其实并没有),感觉这本书急需一个好的翻译家来拯救!
不过既然开始看,这本书也不厚,应该还是会坚持看完,今天先简单写一下这两天看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部分)的读后感。
弗洛姆首先反驳了一个常见的观点,他说爱不是本能,爱上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随机的事情,要依靠好运气才能获得,相反,爱是一门艺术,就好像音乐、美术这样的艺术一样。既然是艺术,那就可以靠练习获得,就有它独特的学习方法,就会有它自己的理论。
他又说我们现代人对爱有两个最大的误区,首先一个是大部分人都把爱当成一个“被爱”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这会使我们为了看起来更加值得“被爱”而陷入追求各种看似可以吸引他人的东西里面无法自拔;其次是大部分人都“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觉得需要一个合适的对象才能找得到爱,以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其实书里还提到第三个点,意思是说我们误以为爱会是永恒的,但我觉得这点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这样觉得了,就不赘述。)
以上这两个误区都让我们陷入看似无法得到爱的困境,因为我们忘记了爱是由我们自己发出的,要先自己有爱,爱自己,才能真正得到爱。
然后他下来就准备开始讲如何学习爱这门艺术了,但我还没看到。
在讲实操之前,照例先上来的都是理论,所以在说如何学习爱这门艺术之前,他先讲的一个点是“我们为什么会需要爱”,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思考有打开我的思路。
总结起来就是当我们成为现代人之后,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每个个体之间就开始产生了一些“分离感”,这种分离使我们感觉到孤独,而孤独又会让我们觉得焦虑,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各种可以解决孤独和焦虑的方法。
那么自然而然可以想到的是,“爱”就是其中一个方法。其实在我看来,爱的根源是我们想要靠近另外一个人,或许最根本的欲望确实是想要抵御某种孤独,不过弗洛姆又提了另外一个点是我没想到的,他说我们之所以觉得靠近他人能够抵御“分离感”,是因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害怕被异化,我们想要追求趋同,与大的群体保持一致使我们感觉有安全感,使我们不至于觉得自己被孤立,这种追求靠近他人的意识,可以是想要靠近某一个人,也可以是想要进入某个组织(事实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身处于某个组织之中),越害怕孤独的人,就越渴望一致。
这其实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比如为什么我们的文化里会有结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样的观点呢,首先结婚本身就是两个人或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用弗洛姆的观点来看,就是一种寻求一致的方式,小家要聚合成大家,去扩大这个一致;其次往大了说,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会结婚,假如你不结婚,你就成为了那个孤立体,就不能满足一致了,所以你的父母会很着急,他们已经在“一致体系”里面了,现在自己的小孩没有进来,眼看着自己就要因为小孩而被扯出这个“一致”外面,为了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稳定,他们当然着急要催婚。
又比如我今天中午自己一个人去吃饭,而且还去吃了太二酸菜鱼,我觉得我进去餐馆的时候是有一点不舒服的,这个不舒服其实现在想想,是因为我不够“一致”,大部分人都是成群结队去吃饭的,很少人自己下馆子,所以我被孤立起来了,于是我找的是一个面向柜子的角落吃饭,这是我下意识保护自己,让自己更舒服的选择,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并不需要因为是一个人去吃饭而觉得有任何不妥,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很不愿意选择自己独自出门吃饭,更别说旅行之类的,因为我们都被这种“一致性”绑架了,只有跟别人雷同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有安全感,没被社会排除在外。
还是挺有收获的。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