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2024年12月30日
[前 沿] 科技手段揭示 古代蜻蜓眼玻璃珠研制历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科技手段,揭示了战国至西汉时期铅钡玻璃珠蜻蜓眼的制作工艺。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工匠在仿制外来钠玻璃珠的过程中,吸收了眼纹装饰的逐层镶嵌工艺,并利用富钠矿物作为钠源,石英作为硅源,通过控制石英的熔融程度形成微米级颗粒,创新性地制造出白色乳浊玻璃。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我国古代蜻蜓眼玻璃珠的研制历程,还为理解早期玻璃的产生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视角。

🔬 首次揭示中国古代铅钡玻璃珠的钠源为富钠矿物,硅源包含额外添加的石英,这与以往研究认为的直接仿制外来钠玻璃有所不同。

🎨 中国工匠通过控制石英的熔融程度,使其形成微米级颗粒,从而制造出白色乳浊玻璃,这种工艺是中国本土创新,而非简单地添加二氧化锡或锑酸钙等乳浊剂。

👁️‍🗨️ 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工匠在仿制外来钠玻璃珠的眼纹装饰时,吸收了逐层镶嵌工艺,但并未发现直接引进缠绕工艺制作的珠子基体,体现了本土的创新与改良。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记者12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该校与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多种科技手段,阐明了战国至西汉时期铅钡玻璃珠蜻蜓眼的技术内涵,成功揭示我国古代蜻蜓眼玻璃珠的研制历程。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通报》。

    玻璃是人类研制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早在我国东周时期,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就以钠玻璃生产而著称,而我国则以铅钡玻璃生产而闻名。作为古代玻璃制品的重要代表,蜻蜓眼玻璃珠最初出现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并于春秋晚期经由欧亚草原传入我国中原。

    “以往研究表明,我国铅钡玻璃珠蜻蜓眼的出现受到外来钠玻璃的影响。但外来钠玻璃究竟如何影响我国铅钡玻璃珠的制作,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益民告诉记者。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对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的铅钡玻璃珠蜻蜓眼的成分、物相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首次识别出铅钡玻璃的钠源为富钠矿物,或来自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钠玻璃;铅钡玻璃的硅源包括额外添加的石英。

    杨益民认为,我国古代工匠发明铅钡玻璃的主要动力是仿制外来的钠玻璃珠蜻蜓眼。白色眼纹是蜻蜓眼玻璃珠的重要特征,外国工匠通常在玻璃中添加二氧化锡或锑酸钙等乳浊剂来形成白色。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扫描电镜、超薄切片结合高分辨显微透射电镜成像技术,在铅钡玻璃珠蜻蜓眼中发现了大量微米级未熔石英颗粒。

    “石英是原料之一,工匠通过控制其熔融程度来形成微米级颗粒,从而制作出白色乳浊玻璃,这种工艺应该是古代白色铅钡玻璃生产的主流工艺,是我国本土创新。”杨益民说。

    同时,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古代工匠在仿制外来钠玻璃珠蜻蜓眼的过程中,吸收了眼纹装饰中的逐层镶嵌工艺,但目前没有发现引进缠绕工艺制作的珠子基体。

    “这项研究探讨了欧亚大陆的钠玻璃如何促进我国早期铅钡玻璃制品的诞生,并揭示铅钡玻璃珠生产工艺中的本土创新。”杨益民说,研究为理解我国早期玻璃产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见解。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蜻蜓眼玻璃珠 铅钡玻璃 古代工艺 科技考古 文化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