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资本砸钱捧流量明星?这些人除了颜值乏善可陈,他们是没人可捧了吗?为什么一些弱智影视剧却评分很高,受到追捧?
劣币驱逐良币,影视剧越来越浮夸离谱。演员越来越漂亮,却呆板如木偶,剧中人物演得面目可憎。
国产剧和国产电影只能找过去的经典一看再看。许多老戏骨都成了综艺咖,大银幕上除了流量明星就是挠腋窝都不笑的喜剧电影。
后来,从资本的市场逻辑研究了一下这件事,恍然大悟。
从逐利角度,培养一个大明星费时费力片酬高,基本吃不到多少红利。有演技有本事就不好控制,投资起来并不划算。流量明星就不同了,离了资本基本无了,想怎么拿捏怎么拿捏,想签什么合同就签什么合同。片酬看起来离谱,其实背后猫腻少不了。这才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那么,观众不买账怎么办?流量时代,当然有办法。包装流量明星,剧本选弱智的,从娃娃开始喂S,长大后这群人他们就开始为小时代这样的电影买单。
这样就可以批量生产影视剧了,赚的比那些什么大制作精良剧本多上无数倍。拍一部良心剧或者电影,服装道具大场面投入多,产出少,还有赔钱的风险。于是,能看的影视剧越来越少。
不但影视剧,歌曲也是这个套路,排行榜上都是口水歌和流量明星。除了久已成名的歌手,唱的好的上不了排行榜。郑钧说过,这是给我们喂S啊,对,就是喂S,吃来吃去小朋友们就吃出巧克力味儿了。
连书籍都玩儿这种套路,有高人抄袭抄成了文化明星,抄成了一本亿利的买卖,实在是资本最好的教科书。马东当年采访高人的视频,竟然奇迹般消失,让人不得不感叹钞能力。
按说我们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实在应该把把关,喂S的影视剧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起码让影视剧能看啊。喂来喂去,文化就变味儿了。
很多人在感叹时代浮躁,人们不去欣赏好作品。其实根源在于,好作品有时可遇不可求,投入大产出少,根本不符合资本逻辑,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