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12月26日
搞种植、养殖火了之后,为啥这档节目搞农人创业却不行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我在中国当农人》节目热度口碑不佳,受自身局限性及农业类综艺累积问题影响。虽农业类综艺多样,但内容有同质化倾向,该节目存在主题与内容不符、创业内容悬浮、嘉宾生存与创业困难、叙事流水账等问题。

🎈节目主题与实际内容不符,耕田内容少,创业主题不恰当

💡创业内容过于悬浮,嘉宾缺乏资金技术人脉,计划难落地

😔嘉宾在乡村生存困难,零成本创业靠赊账,投资未知

📝节目叙事如流水账,后期剪辑局限,内容无趣无专业性

节目上线至今,《我在中国当农人》从热度到口碑几乎可以用“冷清”来形容,在站内的播放数据持续低迷,在社交平台更是毫无声量,在综艺市场没有泛起任何水花。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既与节目自身的局限性有关,也受农业类综艺所累积问题的影响。

从2017年起,《向往的生活》《哈哈农夫》等热门综艺呈现了嘉宾沉浸式体验农耕生活的趣味内容,让不少观众对于农耕生活心生向往,这也为纯农业向综艺节目内容的受喜埋下了伏笔。

背靠“乡村振兴”政策和《种地吧》系列节目持续大火,近年各大视频平台持续布局农业类综艺,形成了“多点开花”、“隔空打擂”的内容格局,而在创作上亦有明确的内容趋势。

稍作盘点,当下的农业类综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以种植为核心。这类节目主要以劳作纪实的视角展现不同农作物背后的种种故事——《种地吧》真实记录播种、灌溉、施肥、收获大米、生菜等作物的全过程;《田间的少年》第一、二季分别聚焦果园种植、茶叶采摘题材,前者以承包收购站的方式呈现了柑橘采摘、修剪、售卖的全过程,后者通过采茶、制茶、品茶、售茶等流程呈现信阳毛尖背后的故事。此外,尚未播出的《令人向往的种豆》则在东北黑土地挑战大豆亩产极限。

第二,以养殖为核心。这类节目从不同的养殖类别切入,并融入其他的跨界元素,以杂糅的方式拓展节目看点。从主打“全女+万亩牧场养羊”的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燃烧的月亮》到以 “团队考核+农村养猪”为特色的NAME组合生存挑战类综艺《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再到主打“养蜂+创业”的迁徙劳作纪实类真人秀节目《追花两万里》,无不是在将养殖行业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同时,并完成与之相关的诉求。

第三,以探访为核心。这类节目大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不同地域的乡村特色与农业景观,以此探索当代中国乡村面貌与农业发展,以旅行的方式探索中国农业现状的《你好种地少年》,以世界的眼光探索中国乡村创业的《我在中国当农人》、以“体验+演说”的方式探索乡村振兴解法的《快乐的田野》、以游学的方式沉浸感受科技与农业的《出道吧!科技小院》皆是典型的代表。

除却这三类常规的内容之外,农业综艺近来又有了新的分支——纯纯搞创业。近日,芒果TV上线了一档《我在中国当农人》的节目,但这档节目既不搞种植也不搞养殖,而是选择搞农人创业——六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中国常德桃花源深度体验乡村生活、挖掘创业机遇的历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的自然风光、农业成果和人文风情。

某种程度而言,随着《我在中国当农人》这档节目的上线,农业类综艺不仅在内容上有了新触角,还在阵容与影响力上向国际化迈进了一步。不过,网友对于这样的创新方式并不买单,有网友表示:“这是看完内娱208种地不够要开始看外国人了嘛……从选秀国际化走向种地国际化……种地101时代来临”、“神经,一群外国人在中国种地的意义在哪里?带动乡村振兴还是成名?”……

在看过已上线的5期内容之后,读娱君认为《我在中国当农人》得到这样的评价并不冤枉。虽说在阵容上主打国际化称得上别出心裁,但节目概念的噱头大于内容本身,内容设计上缺乏亮点,最终所呈现的内容毫无新意与趣味,难以让人产生追下去的想法。

首先,节目主题与实际内容并不相符合。《我在中国当农人》这一季的主题是“桃花源里可耕田”,但节目所呈现的耕田有关的内容少之又少,只有为赚取生活费而开荒田这一内容与农耕有关,其间嘉宾们在开荒时抱怨连连,持续输出嫌苦喊累之语,在劳作上多有划水之举。尽管嘉宾们最终得到了劳务费,但雇人方对于他们所干的活还是有些许“吐槽”,给人娱乐有余、严肃不足之感。播至第五期,《我在中国当农人》将更多内容呈现在六位嘉宾的创业上,那主题索性不如叫“桃花源里可创业”算了。

其次,创业内容过于悬浮。《我在中国当农人》主要讲述一群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与人脉的外国人到常德桃花源零成本创业,而他们所选择的创业内容是用白麟洲的大米做常德米粉,并在线上线下进行销售。

这样空有创业概念、一切从零开始的内容设定听起来便无比悬浮。这群嘉宾对于做常德米粉的工艺一无所知,从炒菜码到做粉都靠外援完成,种种表现给人的感觉是一群外国人在中国空手套白狼。而具体的创业计划更是难以落地,以投资人身份来到节目中的胡海泉将其间的问题一一指出,而这也触发了六位嘉宾之间多日累积下来的矛盾,最终在互相指责、推责间不欢而散。

此外,别说创业缺乏资金,六位嘉宾在举目无亲的乡村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在初期,嘉宾们依靠开荒、卖菜等打零工的方式挣微薄的生活费,但这点钱对于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入不敷出,最终要么是靠向周围的人“化缘”,要么是到菜摊、肉摊上赊账,并表示等拿到投资了便来还钱,而实际上他们是否能成功拉来投资都是未知的。试问,倘若是普通人在举目无亲之地零成本创业,能像节目中这样靠赊账求存吗?

最后,节目叙事给人“流水账”之感。相对同类节目时长动辄两三个小时,《我在中国当农人》的单期节目时长只有四五十分钟,这也让节目在后期剪辑上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不少内容的呈现上都如流水帐般地走走过场,既没有展现专业性也没有释放趣味性,从第五期嘉宾们带领胡海泉参观白鳞洲到第四期学习常德米粉的古法制作方式皆是如此。

此外,后期剪辑在嘉宾的塑造上亦表现平平,没有挖掘、放大嘉宾的个性亮点与群体特色。就这样,《我在中国当农人》的后期剪辑在内容叙事与人物塑造上也没有做到去粗取精,未能赋予节目更多可看价值。

节目上线至今,《我在中国当农人》从热度到口碑几乎可以用“冷清”来形容,在站内的播放数据持续低迷,在社交平台更是毫无声量,在综艺市场没有泛起任何水花。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既与节目自身的局限性有关,也受农业类综艺所累积问题的影响。

近年来,综艺市场涌现出来农业向节目切口不尽相同,但最终所呈现的内容仍有同质化倾向,或是拍摄方式、剪辑手法雷同,或是陷入流水账式记录乡村琐碎日常的桎梏里,缺乏戏剧效果与内容张力,进而让观众对于这类节目产生刻板印象与审美疲劳,这也让观众对《我在中国当农人》等后续出现的节目缺乏兴致。不过,归根结底,《我在中国当农人》的败北,底层原因还是在于内容难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娱”(ID:yiqiduyu),作者:小咕咚,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我在中国当农人 农业类综艺 内容问题 创业 流水账
相关文章
2018年-2023年欧洲移动出行创业公司种子轮风险投资额(附原数据表) ​​​
2023年Q1-2024年Q1亚洲天使与种子轮风险投资额交易量(附原数据表) ​​​
大模型公司开始在应用层争抢占位
前天听一个85后女企业家分享她的创业故事,重点讲了几次大的失败。深受震撼。 她08年接的第一个外贸大单,是个一百多万货值的单子。当时她刚入行不懂,跑工厂跟...
创业的一个milestone可能是 不主动跟人提自己的过往背景(大厂、VC之类)且觉得那不是一个加分项
薇美姿拼营销官宣2位代言人,创始人王梓权股权近期遭冻结
今天发现了一个很聪明的创业点子,特别适合正在送外卖的小哥。 在一些工厂的附近,路边摆摊,卖盒饭。一份12元,中午2小时可以卖100份,三个人合伙。一天收入120...
大家知道现在有个小生意很火爆吗? 自助台球室。 我有个朋友去年年初开了一家,租了个不临街的铺面3000元。24小时营业,四张桌子,扫码进入。每天早上去打扫下卫...
见了一个消费品前辈,观点对我冲击蛮大 从1994到2024,过去30年简直疯狂;所以我们往后看,其实不是期待消费品的低迷周期什么时候结束,是就是看不见了,只能看...
《伟大始于无名》 在线阅读英文版:https://chipwilson.com/chapter/why-i-am-writing-this-book 网站内有PDF.EPUB 等格式下载。 本来想用沉浸翻一下,但是貌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