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2024年12月26日
[教 育] 弥合鸿沟,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路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特殊教育版块,旨在利用数字化弥合残疾学生面临的教育鸿沟。文章指出,传统特殊教育资源匮乏,数字化转型能有效复制和传播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数字技术不仅是学习工具,也是残疾学生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技能。专家建议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工具箱和交流平台,并强调数字化是手段,需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制定评估监测方案,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

🚀 数字化转型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能有效弥补资源不足,并通过复制和传播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 数字技术可以提供定制化学习体验,满足不同残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 数字素养是残疾学生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技能,应重视培养,并通过国家平台提供数字工具箱和交流平台,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

📊 应制定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监测方案,确保数字化应用不本末倒置,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促进教育公平。

图为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学生在学习音频制作。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本报记者 孙明源

    在前不久的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特殊教育版块上线。“特教政策”“特教师资”“特教经验”“特教教材”“融合教育”“特教活动”“教学资源”7个栏目亮相,汇集了1000余条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数字资源。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特殊教育版块的建设与上线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将助力残疾学生弥合数字鸿沟。

    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意义为何重大?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弥补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

    “相比健全人,残疾学习者在获取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更易遇到障碍。课程内容僵化、缺乏辅助技术的支持、学习材料不适宜残疾学生使用、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残疾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等,均可能成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郭文斌告诉记者。

    郭文斌进一步解释,当前,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迭代更新,加速了教育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个人、群体、地区和国家之间在获取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差异逐渐增大,数字化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的信息鸿沟正阻碍着教育公平。

    不过,数字化在造成鸿沟的同时,也蕴含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潜力。当下的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目的正是化解原有的困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童莉莉提及,相比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拥有的资源少,师资、教材、课程等均比较缺乏。而数字化可以在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方面提供助力。

    “借助数字化,一份优质教学资源可以被复制为很多份,并得到快速传播和推广。这是数字化转型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之一。”童莉莉说。

    郭文斌分析,由于身体功能限制,残疾学生的学习方式及需求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过去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只能采用单一学习方式,残疾学生的需求难以被满足,导致很多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也比较低。

    但是,数字技术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从而较好地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此外,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残疾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是他们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也和他们的未来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加入数字技术内容很有必要。

    “数字素养关乎人在学习生存当中的主体性,因此对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我们要尤其重视数字素养的提升。”郭文斌呼吁。

    建设公共平台助力数字化转型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常德特校”)校长龙明忠认为,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而这种因材施教,需要数字化技术的辅助。

    例如,在常德特校,学生的分班依据不是年龄,而是对学生进行测评的结果,这种测评即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能力和需求比较接近的学生会被分入同一个班级。

    “使用信息技术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明显提高了。所以,我要求老师们每门课程都要融入信息技术。”龙明忠说。

    数字化转型体现在特殊教育的方方面面。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党委书记聂兵介绍,该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机器人教室、人工智能课堂助教系统实验室等数字化平台,并开设包括机器人编程在内的五大创客优能课程,构建智能化、情景式的数字课堂,力求实现校园管理智能化、学生成长数据可视化、评估系统动态化以及日常教学数字化。

    “数字技术变革为创设特殊教育无障碍学习环境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提供了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同时,数字技术更能满足教育主体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是数字技术的能力和优势。”郭文斌建议,可以在现有平台和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智慧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提供教学资源,还应提供针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及家长的数字工具箱,以及包容性教育指导手册。

    同时,国家特殊教育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应拓展线上交流板块,可以帮助特殊教育教师与专家沟通,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依然存在各地发展程度不一、信息不透明、评价标准不统一等状况。对此,郭文斌建议,应结合我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整体发展现状,制定数字转型时代的特殊教育评估监测方案,以指导地方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我们可以把国家平台资源及高校的智力资源调动起来,针对特殊教育全环节的数字应用情况实施定期评估与指导。此外,应当注意到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需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能本末倒置。”郭文斌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特殊教育 数字化转型 教育公平 数字素养 智慧教育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