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对一个词感悟特别深,叫德不配位。我先把不做设计公司之后的事画出一条时间线,再对比现在跟之前的状态(静了很多,其实是要感谢这词。3-6月,我一直在看品牌看战略看top10的公司是怎么做,其实我没理解自己是一家白牌上市公司,但我去做了很多,跟品牌侧相关的打法,自然就是在浪费时间,结果也是甚微,这个阶段开始理解品和品牌和行业之间的区别,对于变化的感知是线性的。6-11 月我开始理解自己的生态位,我想着要去冲破gmv,最快的办法就是达播,于是调整方向,去布局达人,结果也很好,圈出杭州的达人,能出货的我想出法子都在跟进,垂类垄断,但到12月团队业绩依旧时高时低。这时我去理解阶段/周期的局限性,1. 稳定的增量不是捷径走出来的,2. 你看到的结果也许是幸存者偏差,3. 人是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去突破一些违背规律的事,尤其是所谓聪明人。12 月我把重点放在对比——行业最低谷时,我这个体量和规模的公司都在做什么,然后我突然找到了解题思路——回归到角色定位/责任定位,针对不同部门和层级制定了不同的管理策略,慢慢发现,业务回归均值了,稳速增长比任何都重要;在一道选择题里,当我开始执着于选对时,是不会理解【我】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以及热爱才能长期坚持做什么的。可选择题是别人给你简化的,你的题却是来挑战规则的。所谓时间差会抹平,流量红利,那是趋势跟我没关系。我也没到那个风口浪尖的程度会被影响。反而看了这些东西,逃避了我真正应该思考的部分:1. 我的绝对优势是什么,找到一个灵活定价/方差大的大市场后,我与竞对的相对优势是什么,2. 角色必须匹配定位,不然,不动就比动更安全; 3. 投入产出比,如何在一个我要的周期/阶段内做到最优,要综合哪些资源,而我又能不能拿到; 4. 影响产出的数值是如何进行边际变动的,又是如何带动效益的变化。我是不是在裸泳,一目了然。坐在这个位置上,心不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