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2月23日
40年里,上海人搬过几次家?(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1980年代至2010年代上海居民的居住变迁,以张戴琳一家为缩影,展现了上海人住房从拥挤到宽敞的历程。从最初的祖宅拥挤居住,到单位分房、动迁,再到最终的商品房购买,上海人的居住面积不断扩大,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个人住房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住房变迁对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和家庭观念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在时代浪潮中,不同选择所带来的不同人生轨迹。

🏘️ 80年代,上海住房紧张,人均居住面积小,许多家庭几代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如张戴琳家24口人住在三套房中,居住条件非常艰苦。

🏢 9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和动迁政策的推进,部分居民通过单位分房、动迁等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如张戴琳一家从老宅搬到梅陇的45平米新房,有了隐私空间。

💰 90年代末,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商品房兴起,部分家庭选择贷款购买商品房,实现了居住条件的跨越式提升,如张戴琳家购买了108平米的商品房,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 住房选择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张戴琳因未购房而选择出国留学,而同学A通过购房实现了财富积累,不同选择塑造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 老宅搬迁是上海城市变迁的缩影,也见证了居民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的改变,三妯娌在老宅动迁前最后一次相聚,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1980年10月《解放日报》发文《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文中指出上海在经济上至少有十个“全国第一”,但在五项“倒数第一”中有三项和居住有关: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建筑密度、人均居住面积。

《解放日报》1980年10月3日的文章

1993年8月,上海电视台摄制组开始追踪上海城建史上空前规模的10万市民大动迁。在历时不到一年的时间,成都路沿线十万居民完成了动迁,为成都路高架让路。

在最终的纪录片《大动迁》中,陈佩芬夫妇在这一年经历了婚后的第5次搬家。

1996年,本市7家新闻单位和上海荣联房产公司主办了一次“全面提高居住质量”的大型征集活动,共收到有效征询表26602份。其中,有70.41%的市民对居住现状不满意。

将采取何种措施改善住房条件?46.05%的市民欲等单位分房或差价换房。只有4.29%的市民考虑年内买房。

但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1.42%的市民考虑在三年内购房。

《文汇报》1998年4月20日

以上三组历史片段,是上海人在80、90年代的居住之变。

人的一生要搬几次家?这个问题和个体的决策有关,更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从动迁、单位分房到个体购房,从买房到置换房,搬家的决定有时候是被动的,有时候是主动的。

对于上海人来说,一次次的搬家,也换来了居住面积的扩大。

1985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5.4平方米,1995年8平方米,2000年11.8平方米,2010年16.7平方米,2023年37.51平方米。

在一次次搬家中,人生也有了变化。

张戴琳的故事

1981年,张戴琳出生在老南市方浜中路578弄1号。这里是张家的祖宅。更早之前,这里是夏家,名医夏应堂曾在此开设中医馆。

1940年代,张家从夏家手中用金条买下了这座五进式传统民居。

文革期间,张家住到方浜中路沿街的辅楼。辅楼的楼上是西式内饰,顶部有浮雕,四周是钢琴键盘雕。“阿拉阿娘说辅楼原本是给夏家的儿子媳妇住的,所以是很新派的内饰。这幢房子整体是中式的,但局部还是有西式的元素。”

1986年张戴琳在二楼的西厢房,受访者提供

当时,张家连同其他几户人家,都住在一进的辅楼里。最多的时候,张家24口人住在客堂间、西厢房、过街楼的三套房中。二进院往后的地方,从1970年至1992年间,为南市区图书馆。张戴琳家住的西厢房的北窗平台直接连着图书馆的藏书室。

“阿拉阿爷阿娘分到的是西厢房,再加上我爸兄弟姐妹4个人,再加上我妈嫁进来,有了我。这么多人,两间房间。”

在张戴琳7岁之前,她都是和父母睡一张床。7岁后,她和奶奶两人住在阁楼上。

住在方浜中路祖宅的时候,要拎马桶。洗澡是悄悄在西厢房的小门外搭了一个平台,“类似于浴室一样,就等于偷偷地有一个隐私的地方”。

1989年的《上海市商用地图册》中的方浜中路578弄

在上海人的集体记忆里,都有“居住难”的一部分。

1990年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是6.6平方米。但在这个平均数之下,还有很多人住在更逼仄的环境里。1992年初,本市尚有2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

张戴琳家在当时就属于特困户。

张戴琳妈妈所在的仪表局,曾给她们一家三口分配了一套露香园路9平方米的房子。但是张戴琳一家三口并没有搬离老宅,露香园的房子给刚成婚的叔叔住。

等到1992年,露香园的房子收回,叔叔搬回老宅,张戴琳和父母三人住进了单位增配的闵行梅陇的朱行三村。

“这就是我们第一次搬家。”

朱行三村的那套房45.3平方米,一通户。“进门先是厨房间,厨房间旁边是卫生间。然后进去,有个过道,是我的房间,我的房间是个暗房,没有窗户的。再进去,是我父母的房间,最后是阳台。”

“我当然感到高兴,因为我有隐私了。父母经过你的房间,要敲敲你的门的。”

张戴琳的房间有8个平方米,放下床、橱、写字台之后,房间差不多满了。“所以那时候上海人很流行做吊橱嘛。我所有东西摆在吊橱上,还有床下面。虽然地方小,但我可以规划我自己放东西的地方了。”

空间变大的代价是通勤时间的直线上升。原先从方浜中路去大境中学念书,走路8分钟。搬家后,她要坐上6点第一班的218路高峰车,到大兴街再走去学校或者乘坐11路。

张戴琳初中班级的四十多人中,有五六个小朋友因为动迁或者增配,要远距离通勤。“老师家访,只要听到梅陇、凌兆、德州、杨思,基本上都是不能上早自习、不能做广播体操的。老师对我们就一个要求,能保证8点上第一节课。”

而她在梅陇地区也结识了一批“车友”——同样从梅陇到南市念书的同学。“阿拉搬去梅陇的时候,已经有交关动迁房了。一趟218路公交车上大家就知道,侬是三村上来的,侬是上中西路上来的,伊拉分别去敬业、大境上学。我有一个学期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就是在车上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教的,老师还以为我在外面上了补习班。”

90年代的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在这十年间,上海经历了百万居民大动迁。

在朱行三村住了7年后,张戴琳家也面临了动迁。

“99年人家市中心还没拆,阿拉轮着了造外环线动迁。拆了两个门洞,到现在为止,朱行三村那边只有这栋楼被拆了。

如今朱行三村南面就是外环高速

当时动迁分配的房子有4个选择:普乐、罗阳、朱行四村、古美。但是张戴琳家选择拿钱,自己买房。

“我问我妈,你为什么当时敢做这么大一个决定?我妈说,第一,99年那一年女儿要上大学了,这个钱总能还得出来。第二,再怎么样,总算有自己的房子了。她就觉得之前增配也好,搬家也好,其实都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这一次她可以真正为自己争取一次。”

拿着动迁的8.8万元,张戴琳家买下了普陀长征板块的一套商品房,两房两厅,离外婆家近。这套房子建筑面积98平方米,由于当时阳台面积不算在建筑面积内,实际面积108平方米。

新房是期房,30万,装修15万,差额部分,张戴琳的母亲大胆贷了款。

在1999年就率先贷款买下彼时还算新鲜的商品房,这在当时可谓大胆而前卫的决定。

彼时,住房实物分配的时代结束,历史走向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及住宅商品化的新阶段。为了推动房地产,上海从1998年6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尝试“买房退税”政策,即在上海买房并在上海缴税的个人,可享受购房后起算的个人所得税抵扣,该政策至2003年5月31日终止。

张戴琳家买房的时候,父亲也退得了一部分税款。而张戴琳记得表姐家两夫妻在外企工作,收入高,“30万的房子,姐夫退了4万块”。

《文汇报》2002年6月2日提及了“高收入、高退税”

楼市的火热也在张戴琳新家周围体现。“99年刚搬过去,我家对面还是一片竹林,晚上可以听到海浪声,因为竹林的声音,就像海浪一样。半年以后就没有了,半年以后就开始造房子了。”

那一次搬家之后,张戴琳再也没有搬过家。

“我在这里住了二十几年,住到现在,因为我们实在想不出来,我们搬的理由了,除了没有电梯以外。

面对人生的两次搬家,张戴琳如此总结:

“一开始,你只是想要一间独立的房,无论它有多小,无论它有多远。”

“第二次搬,你真真正正有了一套独立的房子,有完整的客厅、完整的书房、完整的卧室、起居室,双向阳台,这个才是一套完整的公寓应该具备的所有功能。”

25年前的大胆决定,也让张戴琳未来的人生产生了蝴蝶效应。

“你知道为什么我后来没有再买房?因为我够住呀。我们没有那么迫切地渴望要再去搞一套房子。”

“从1999年开始,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之前,真的像发疯一样。如果不靠房子,你不可能翻身。”

张戴琳的亲眷没有抓着楼市的机遇。“在应该可以买的时候,没有买,硬要屏牢,要等动迁,没考虑过时间成本。我妈想得很清楚,时间成本很重要。我们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我们已经享受这个房子享受了二十几年了,很多人可能刚刚轮到。二十几年,人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几年?

但也有人选择不屏。张戴琳的同学A没有等到动迁,就先买下了房子。“她已经等不及了,她没办法接受她的人生,廿几岁辰光还要蹲在没有独立卫生条件的房子里。”

2008年,张戴琳攒了30万,准备出国留学。同一时间,A同学拿着30万贷款买了一套64万的房子。

2011年,张戴琳留学回国。

2014年,A同学家在薛家浜路的房子动迁了,分得三套房子,A同学选择出国。

2016、2017年的时候,A同学将64万的房子卖掉,卖出360万。“就在短短这段时间里,涨了嘎许多。”A同学后来定居在了米兰,和丈夫共同买下米兰一套196万人民币的房子。

回头看2008年两人做出的不同决定,张戴琳有些感慨:

“她买房子,我留学了。然后我们的人生轨迹,就开始发生很大变化了。”

“我花30万的钱,只是去完整了我的人生。但是她选择了买房。”

“如果当时动迁,我们家没有选择自己买房,我就不可能先出国,这个钱肯定是要拿来买房子的。”

“通过房产,A同学的财富积累比我快得多了。我只能是靠自己打工赚来的钱,她其实就是一次投资。”

但是反过来说,也是因为没有买房,张戴琳的职业路径可以大胆。

“如果当时买了房子的话,我只能选择老老实实去上班。因为我后面做的很多工作、项目,其实类似于自己半创业的状态的。你用什么东西去拼呢?你每个月如果有房贷在,如果行情不好,身上有债务的话,日子很难过的。”

“人生,你是说不清楚的。”

尾声

2012年,黄浦区露香园路地块征收,张家老宅也要动迁了。

黄浦区第四房屋征收事务所露香园地块项目部,就在方浜中路578弄。受访者提供,2012年拍摄

从征收到辅楼拆除,中间经历了两三年,张戴琳每个月都会回老宅帮阿娘拍一张照片。


老宅被部分保留了下来,张家拍下了祖宅平移的过程,受访者提供

阿娘从16岁到上海,20岁嫁到张家,一直到动迁,在方浜中路578弄住了大半辈子。

“阿娘、二阿娘、三阿娘,她们三妯娌就是吵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一直到快要动迁,2011年的时候,3个人一起相约从中华路走到河南南路,拿一条方浜中路从头走到底走一趟,那时候她们都80多岁了。”

“阿拉阿娘格辰光就晓得了,她们三个人应该再也不可能再见到了。这就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老宅搬迁后,阿娘搬去了青浦,妯娌们分别搬去了三林、航头,都紧着自己孩子所在方位搬。

“这是她们在一生当中,唯一一次三妯娌一起走。”

方浜中路578弄1号大门口,受访者提供,2009年拍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上海住房变迁 动迁 商品房 居住选择 时代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