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2024年12月21日
天文学家发现行星会在太空中相互影响下形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最新观测显示,原行星盘中已形成的行星能触发后续行星的诞生,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ALMA高分辨率图像,科学家们发现,在恒星周围,首颗行星的出现会影响周围物质,引导更远处形成新的行星。PDS 70星系是研究行星形成的关键,其两颗已知行星轨道外的尘粒环显示,尘埃聚集区正在形成新的行星。研究表明,行星系统可能以从内到外的顺序依次形成,每颗行星都为下一颗的诞生创造条件。

🔭新观测揭示:原行星盘中,已形成的行星会影响周围物质,引发后续行星的形成,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

🪐PDS 70星系:是研究行星形成的关键系统,其两颗已知行星轨道外的尘粒环显示,西北部的尘埃聚集区正在形成一颗新行星。

✨ALMA高分辨率观测:通过更长波长的无线电波,清晰地观察到尘埃聚集区,揭示了行星与周围圆盘的相互作用。

🔄行星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行星系统可能以从内到外的顺序依次形成,每颗行星都为下一颗的诞生创造条件,不断重复。

新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原行星盘中形成的行星(如PDS 70周围的行星)可以引发后续行星的形成。这一发现基于ALMA的高分辨率图像,支持行星系统依次形成过程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射电天文学对一个正在形成的行星系统的最新观测表明,一旦第一颗行星在恒星附近出现,它们就会影响周围的物质,引导它们在更远的地方形成更多的行星。 在这一过程中,每颗行星都在创造下一颗行星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就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相互触发一样。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5500多个行星系统,其中1000多个被证实拥有多颗行星。 行星在原行星盘中形成--原行星盘是围绕年轻恒星的巨大气体和尘埃云。 尽管了解了这些知识,但像太阳系这样的多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其确切过程仍不清楚。

研究行星形成的一个关键系统是 PDS 70,这是一颗年轻的恒星,位于半人马座 367 光年之外。 这是唯一一颗利用光学和红外成像技术在原行星盘内直接观测到完全形成的行星的已知恒星。 (用ESO的VLT捕捉到的第一张新生行星的确认图像)

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早先的无线电波观测探测到了 PDS 70 两颗已知行星轨道之外的尘粒环。 然而,这些初步观测结果缺乏探索环的详细结构所需的分辨率。

与之前的观测结果(左图)相比,ALMA 的新观测结果(右图)波长更长,可以更好地观测到尘埃环,并揭示出西北部(右上图)的尘埃聚集区,那里有一颗新行星正在形成。 资料来源:ALMA(ESO/NAOJ/NRAO)、W. M. Keck 天文台、VLT(ESO)、K. Doi(MPIA)

在这项研究中,由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NAOJ)/高等研究大学院大学(SOKENDAI)攻读博士学位、现为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的土井清明(Kiyoaki Doi)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对 PDS 70 周围的原行星盘进行了高分辨率观测。 研究小组再次使用了 ALMA,但观测的无线电波波长更长。 这是因为较长的波长更有利于窥视原行星盘的尘埃云。

新的ALMA观测结果清楚地显示,在两颗现有行星轨道外的环的西北方向(右上方),有一个尘粒聚集区。 这个尘埃团块的位置表明,已经形成的行星与周围的圆盘相互作用,将尘埃颗粒集中到其轨道外缘的一个狭窄区域。 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尘粒被认为会成长为一颗新的行星。

这项工作通过观察表明,行星系统(如太阳系)的形成可以用行星从内到外的顺序形成来解释,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就像一排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每一个都会引发下一个。

编译自/scitechdaily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原行星盘 行星形成 多米诺骨牌效应 ALMA PDS 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