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多家科研单位,通过构建早期地球化石数据库,结合超级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绘制了20亿至5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演化图谱。研究发现,真核生物自17亿年前出现后稳步增长,但在7.2亿年前的大冰期被打断。随后,物种多样性随着气候变暖和氧气浓度上升而迅速增加,并经历多次大规模繁荣与衰退。6.35亿年至5.8亿年间发生重大变革后,遭遇首次大规模灭绝,导致刺胞动物大量消失。之后,多细胞生物快速扩展,但在埃迪卡拉纪末期也经历了两次明显下降。这项研究揭示了早期生命漫长演变过程,填补了对这一时期生物多样性宏观演化的认识空白。
🧬 自17亿年前首个真核生物化石出现以来,其种类虽少但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为后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约7.2亿年前的全球性大冰期打断了生物正常发展轨迹,导致物种多样性增长停滞,随后随着气候变暖和氧气浓度上升,物种多样性才开始迅速增加,并伴随频繁波动,期间发生了数次生物繁荣与衰退现象。
💥 6.35亿年至5.8亿年间的一次重大变革后,地球遭遇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导致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刺胞动物大量消失,这为更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如动物)的快速扩展提供了机会。
📉 尽管如此,在埃迪卡拉纪末期(约5.51-5.39亿年前),多细胞生物也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下降趋势,标志着动物进化史上最早记录的两次大规模死亡事件,显示生物演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和变数。
快科技12月21日消息,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中外多家科研单位,揭示了地球大约从20亿年到5亿年前早期生命多样性演化历程。
该研究成果于12月20在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该研究通过构建早期地球化石数据库,结合超级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首次绘制了从20亿至5亿年前约15亿年间的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演化图谱。
结果显示,自大约17亿年前首个确凿的真核生物化石出现以来,其种类虽少但稳步增长;直到约7.2亿年前一场全球性大冰期打断了正常的发展轨迹。
随后,随着气候变暖及氧气浓度上升,物种多样性迅速增加并频繁波动,期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的生物繁荣与衰退现象。特别是6.35亿年至5.8亿年间的一次重大变革之后不久便遭遇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导致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刺胞动物大量消失。
而在此之后,更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如动物)开始快速扩展。尽管如此,在埃迪卡拉纪末期(约5.51-5.39亿年前),它们也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下降趋势,标志着动物进化史上最早记录的两次大规模死亡事件。
这一发现揭示了地球上早期生命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在多次辐射与灭绝事件后形成了约5亿年前的复杂生态系统,填补了对这一时期生物多样性宏观演化的认识空白。

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