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024年12月20日
探索“手机隔空无线充电”: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基于电共振的电能传输系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院成功研发出一种革命性的电共振无线电能传输(ERWPT)系统,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无线充电对接收器位置的限制,实现了在三维空间内任意位置为电子设备充电,如墙壁、地板和空气中。ERWPT利用电荷的单极特性,提高了充电效率,在2米距离内实现了最高50瓦的非辐射电力传输,效率达到46%,优于以往的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其核心在于增强型的开放式双线圈收发器结构,使得设备在电场中自由定位,同时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这项研究不仅为无线充电技术提供了新思路,也加深了对电磁现象的理解。

⚡️ERWPT技术突破传统限制,实现三维空间无线充电:不再依赖精确定位,设备可在墙壁、地板和空气中自由充电。

🔋电共振技术提升效率:利用电荷单极特性,传输效率达46%,优于传统磁共振技术,且在2米距离内实现50瓦电力传输。

📡开放式双线圈设计:增强收发器物理结构,优化电共振,设备在电场中自由定位,不影响充电效率,并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

💡重新审视电磁力本质:该研究为无线电能传输提供了新思路,也加深了对电磁现象的理解。

IT之家 12 月 20 日消息,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院宣布,该院电气工程系的 Franklin Bien 教授及其团队于 12 月 12 日成功研发了一种革命性的电共振无线电能传输(ERWPT)系统,标志着无线充电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项技术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实现手机等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包括墙壁、地板和空气,而不再依赖传统的精确定位。

这项技术解决了传统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MRWPT)在接收器摆放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过去,MRWPT 由于磁场的限制,在接收器位置发生变化时,传输效率会下降,导致无线充电的实际应用受到影响。相比之下,ERWPT 通过利用电荷的单极特性,显著提升了效率,使得设备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充电,而无需精确摆放。

在实验中,ERWPT 系统在 2 米的距离内实现了最高 50 瓦的非辐射电力传输,传输效率达到 46%,超过 2007 年 MIT 研究人员基于磁共振技术的 40% 效率。Bien 教授表示:“尽管 MIT 的研究证明了中距离充电的可行性,但我们的技术真正的创新是,能够实现在三维空间中任意位置充电。”

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增强型的收发器物理结构,采用了开放式双线圈配置。这种设计优化了电共振,使得设备可以自由地在电场中定位,而不会影响充电效率,从而促进有效的电力传输,且能覆盖更远距离。

此外,ERWPT 系统还支持多个设备同时充电,实验表明,即使在共享空间内,多个接收器也能保持一致的充电效率。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的成果不仅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电磁力的本质进行了重新审视。UNIST 的第一作者李本英(音译)博士表示:“ERWPT 系统为能量传输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展现了对电磁现象的全新理解。”

有关学术研究已经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IT之家附地址:点此前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无线充电 电共振 三维空间 ERWPT 电磁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