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内参-产业趋势 2024年12月19日
针对英伟达有多种法律工具,为什么这次不是网络安全审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市监总局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而非直接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引发关注。文章分析认为,这背后有三方面考量:一是反垄断是国际通行的法律工具,更易被接受;二是反垄断法处罚力度更大,能对英伟达产生威慑;三是反垄断法提供了更大的讨价还价空间,为后续博弈留下余地。文章还指出,行业协会的呼吁可能是一种策略,为后续行动留有余地。尽管网络安全审查可能后续启动,但目前反垄断是更合适的选择。

⚖️ 反垄断调查是国际成熟的法律工具,具有更广泛的接受度,相较于网络安全审查,能减少国际争议,使得对英伟达的调查更加顺理成章,减少了美国等国家的反对理由。

💰 反垄断法具备更强的处罚力度,可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0%的罚款,相比之下,网络安全审查的处罚依据网安法和数安法,在修订未完成前,处罚力度有限,无法对英伟达这样的巨头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 反垄断法为双方提供了讨价还价的空间,允许被调查者承诺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从而中止或终止调查,而网络安全审查则缺乏这种缓冲机制,一旦启动,几乎只有处罚一种结果,回旋余地较小。

作者丨袁立志

12月9日晚间,市监总局宣布对英伟达开展反垄断立案调查。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是网络安全审查?

新闻要连起来看。时间倒回去,12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等四大行业协会分别发布声明,称美国芯片不再可靠,不再安全,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采购美国芯片。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没有直接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第10条,网络安全审查重点评估的风险要素有七项,其中第三项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开放性、透明性、来源的多样性,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因为政治、外交、贸易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的风险“。英伟达可以说直接命中了这一项。

众所周知,在中美科技竞争中,芯片问题处于斗争的最前沿,英伟达的地位极为关键。既然决定对英伟达采取法律行动,为什么没有直接对其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而是先通过行业协会发声,再启动反垄断调查?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国际接受度

反垄断是传统的成熟的法律工具,很多国家都有反垄断法律,美国自身以及欧盟今年都对英伟达启动了反垄断调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运用反垄断工具来调查英伟达,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美国很难找出反对的理由。

相比之下,网络安全审查是新型法律工具。尽管这一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美国的产物,但毕竟不是一个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制度。而且网络安全审查的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完全公开透明,美国很可能抓住这一点做文章。因此,目前反垄断是比网络安全审查更优的法律工具。

原因二:处罚力度

网络安全审查的处罚依据是网安法和数安法,而网安法修订尚未完成,与营业额挂钩的高额罚款制度尚未被纳入网安法和数安法,如果适用固定金额的罚款,对英伟达这样的巨头来说毫无威慑力。

而反垄断法规定可对违法者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0%的罚款,依据反垄断法来处罚英伟达,效果非网安法与数安法可比。个保法也规定了与营业额挂钩的罚款制度,最高为上一年度营业额的5%,但英伟达是2B企业,个保法鞭长莫及。

原因三:讨价还价空间

中美科技竞争不在一时一地,而是持久战,持久战就要讲究策略。《反垄断法》第53条规定,对于涉嫌垄断的行为,被调查者承诺采取具体措施消除后果的,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这就为双方后续讨价还价留有余地。

反观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没有这样的缓冲机制,一旦启动审查,几乎就只有处罚一种结果,回旋余地不大。就此而言,四大协会发声呼吁,可进可退,比直接启动审查效果更好。当然,后续根据情势发展,再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也并非没有可能。

声明:本文来自减熵实验室,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英伟达 反垄断 网络安全审查 中美科技竞争 法律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