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12月18日
2024,中国电影评分彻底失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多部高口碑电影上映,但票房表现依旧低迷,引发对当前电影评分体系的质疑。豆瓣评分虚高,开分水分大,售票平台评分区分度低,观众评分集体上涨,导致评分体系失去参考价值。观众被高分烂片欺骗后,逐渐放弃观影。传统评分平台如格瓦拉也因战略失误失去公信力。微博大V推荐被水军攻陷,其他平台评分受众有限。中国电影评分体系在短短几年内失去观众信任,重建信任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豆瓣评分虚高:大量影片豆瓣评分达到8分以上,开分也越来越水,可能存在饭圈控评和片方合作等因素。

🎫售票平台评分失真:平台评分普遍偏高,区分度低,难以反映影片真实口碑,观众评分也出现集体涨分现象。

📉传统评分体系失效:格瓦拉等早期评分平台因战略失误或被收购而失去公信力,无法有效反映观众口碑。

🤔观众信任危机:观众被高分烂片欺骗后,逐渐对评分体系失去信任,选择放弃观影,导致市场低迷。

📢其他平台局限性:微博大V推荐被水军攻陷,时光网流量低,知乎、虎扑等平台评分受众有限,难以代表大众口碑。

除了大档期,再高的评分也很难把观众拉进电影院了。

从11月底至今,4部豆瓣8分+的高口碑影片接连上映,这还不包括《如父如子》《爆裂鼓手》等经典重映老片。这本应是个高质量新片扎堆的贺岁档,不说打破新票房记录吧,至少也得有个持平前几年的市场表现吧。

可现状是,市场并没有从冰点回暖,工作日大盘还是停留在3000万左右,本周甚至周一就跌破了3000万,目前来看只有等到跨年档之后才会稍有缓和。

肉眼可见的是, 现如今的豆瓣评分越来越虚高了 。今年甚至有40+部院线片的豆瓣评分达到了8分+,而仅仅三年前的2021年才只有14部。相比稳定之后的豆瓣评分,豆瓣的开分更是已经越来越水,大多数商业片想要有一个7分+的开分并不困难,随后几天就会迅速跌个0.5分甚至1分。这其中,或许是饭圈泛滥和水军越来越具规模化的原因,甚至推测可能也有片方与豆瓣进行合作锁分甚至控分的原因。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即便 注水之后,豆瓣仍然是目前相对最公允的电影评分平台。

豆瓣作为文青聚集地,在电影业内、粉丝圈依旧广受关注。业内非常看重豆瓣,大部分电影上映前,电影宣传方都会大量买水军刷高分。究其原因,肯定是为了高票房。可如果对豆瓣评分有研究便可知,豆瓣高分电影,票房走势未必好;豆瓣分低的电影,其票房走势也未必差。

那为何宣传营销方还要请那么多水军刷高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地目前除了豆瓣,没有一个能给观众参考电影好坏的评分机构。另一边的 售票平台评分,高分9.6、9.7,低分也有9.2、9.3,已经看不到任何区分度。

但实际上售票平台的观众评分,比豆瓣评分重要多了。相对比影迷群体更为集中的豆瓣,其实售票平台所代表的观众评分更能代表一部影片在市场中所受欢迎的程度,类似与北美CS评级,从A+、A、A-,一直到D级都有。

十年前,最能反应内地观众普通观众口碑当属格瓦拉,其评分差异性明显,完全与票房走势挂钩,一度成为行业标杆。比如大烂片《天机·富春山居图》3.7、不受豆瓣喜爱的《澳门风云2》8.4, 后因格瓦拉几次战略失误,市场流失严重。在被微影收购后,也与其他购票网站一样,评分加了权重。如大烂片《摆渡人》都有7.5,按照以前格瓦拉的标准,这部电影应该是4.0。

尽管如此,以格瓦拉评分为主的观众评分体系,包括当时的猫眼评分、淘票票评分依旧具有极大的参考性。在2015年-2018年,平台观众评分基本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高分电影9.2分以上,大多数电影都是8.5分左右,而低分电影则会跌破8分。例如2017年时,《变形金刚5》的格瓦拉评分为7.3分、《冈仁波齐》为8.9分、《摔跤吧!爸爸》为9.6分,可以充分反映影片的票房后劲,对普通观众也有较高的参考性。

然而从2019年开始,或许是因为电影市场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搏杀,或许是因为两大平台公司基本完成业务垄断,更可能的原因或许是电影主管部门的改变。各个大档期的观众评分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集体涨分,而这一现象从2021年春节档开始愈加明显,几乎所有的春节档影片的平台开分都是9.5分,看不到任何区别,几乎所有的片都在比谁控分水平更高。

我们也总结整理了这几年的两大平台评分的均值,现如今的评分均值对比七年前已经涨了接近1整分。事实上,这个数据的整理依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和豆瓣评分一样,影片开分和下映后的评分差距巨大,如果只是统计开分的话,现如今对比七八年前会有更明显的变化。

而我们观察影片真实口碑的唯一方法,也就只剩下看够票观众的好评比了,尤其是一个时间段的好评比。但是这个观察方法只是相对于业内以及数据观察者适用,而评分的第一用处,肯定是指导普通路人观众进行观影意愿筛选的。这在现如今的评分体系之下,已经毫无信誉可言。而观众在一次又一次被9.5分的大烂片骗了之后, 小部分会自己从其他平台努力搜寻更真实的评价来做参考,而大多数则会直接放弃看电影。

而在三大平台之外,目前仍然存在着几大二线电影评分,但是表现依然很难对行业起到参考作用。 微博电影大V推荐度已经完全被水军攻陷,大V推荐度要是低于95%都非常罕见;时光网被万达收购后,没有搭上移动互联网的快船,流量越来越低,转型周边售卖也没有出圈;知乎、虎扑、B站评分都带有极强的用户标签属性,虽然在各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公信力,但很难代表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口碑,也就难有一个代表性。‍‍‍‍‍‍‍‍‍

电影评分本应该在行业以及观众受众中起着强大的影响力,一个好的评分体系应该能够在公信力、商业影响力以及行业影响力上达到一个平衡,然而现如今,中国电影在短短五六年内,就彻底失去了观众信任,想要再构建新体系,更难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作者:坦克,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电影评分 豆瓣 票房 口碑 信任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