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024年12月18日
用 AI 帮助“打灰”,缪昌文院士目标将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延长到 200 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透露,目前重大工程混凝土设计寿命为100-120年,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延长至200年。我国是全球最大混凝土生产和使用国,年产量达80-100亿吨。虽然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方面已达国际并跑水平,部分新材料、新技术更是领跑,但在共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上仍有差距。缪昌文院士认为,利用高通量计算、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数据驱动设计,可实现建筑材料逆向设计,赋能材料低碳化、绿色化和功能化发展。其团队正积极跟进,建立材料大数据库,开发智能设计平台,以满足重大工程需求。

🏗️ 目前重大工程使用的混凝土材料设计寿命为100-120年,缪昌文院士团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延长至200年,以提升工程耐久性。

📊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生产和使用国,年产量高达80-100亿吨,占全球5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对混凝土需求巨大。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用于建筑材料的逆向设计,通过高通量计算、大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等多源信息结合,赋能材料的低碳化、绿色化及功能化发展。

🧪 缪昌文院士团队正在积极建立工程材料大数据库,开发材料智能设计平台,以实现工程材料的高性能化,并保障重大工程的应用需求。

IT之家 12 月 18 日消息,科技日报 12 月 11 日发布院士访谈文章,建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在访谈中透露,目前重大工程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设计寿命为 100—120 年,他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延长到 200 年

缪昌文院士已在混凝土研究领域深耕 30 余年。他先后带领团队参与多个工程建设,包括长江三峡大坝、京沪高铁、江苏田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伯利兹的瓦卡水电站等国外工程。

IT之家注意到,缪昌文院士在访谈中透露,我国每年生产 80 亿 —100 亿吨混凝土,产量占全球 50% 以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国家。在混凝土高性能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我国在国际上达到“并跑”水平,部分新材料、新技术在国际上达到“领跑”水平。然而在建筑材料共性基础理论与前沿工程技术方面,我们和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兴起。缪昌文院士对此表示,以高通量计算、大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等多源信息结合的数据驱动设计,成为突破传统局限的新兴路径,并可实现以性能需求指导建筑材料逆向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有效赋能建筑材料的低碳化、绿色化及功能化发展。

“未来,这类技术将会更多地应用于建筑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我们团队也在积极跟进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工程材料大数据库,开发材料智能设计平台,实现工程材料的高性能化,保障重大工程的应用需求。”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混凝土 人工智能 建筑材料 工程寿命 大数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