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上海市民在二手交易平台或社交平台发现有转卖本市各区消费券的帖子,部分卖家的IP地址显示在外地。“我们掐点抢都‘手慢无’,到二手平台一看竟然全都有,到底怎么回事?”市民应女士很气愤,希望相关部门能及时介入打击这类违规的二手转卖消费券的行为,让消费券能够回归到消费者手中。 今年11月开始,浦东新区和静安区先后开始发放区级消费券。其中,“乐享浦东”餐饮消费券最高券面额度为满900元减400元,而静安区发放了涵盖品类丰富的商圈活力消费券,最高券面额度为满1000元减300元。一经推出,消费者领券热情高涨。 11月29日中午,市民应女士打开大众点评平台,准备在11时抢一张满900元减400元的消费券。刚到时间,高券面的消费券就一抢而空,只剩下满200元减60元的券。没抢到后,第二天她转而在闲鱼平台搜索是否有人转票。一搜才发现,出售消费券的卖家比比皆是。“一个IP地址在山东的卖家竟然在出售各类面值的消费券。”应女士最终选择了一家标价45元的卖家。此后,应女士一行在餐厅结账时联系卖家,卖家发送来了消费券的核销二维码截图。尽管用券消费成功,但对于卖家的行为,应女士本人不免有无力感:“我们的购买是在助长此类黄牛行为。他们为何能抢到票?有没有办法杜绝?” 同一天,田先生也在支付宝蹲守抢静安区的消费券,但没能成功抢到。然而,他马上在二手平台和社交平台看到大量IP地址外地卖家的转卖信息。“要知道,两区的消费券在发放时都强调是实时位置定位在上海的消费者,为什么在外地的卖家仍然可以随意修改IP抢到券?” 对此,有关部门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答复多位市民,表示目前区级商务委与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正考虑联合打击。市民发现有类似违法犯罪的行为可以第一时间报警,避免违法行为扩大化。 详情请见: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25388&v=1.4&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