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2024年12月17日
激光雷达变“大白菜” 轮到纯视觉不香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今年车企纷纷为新车型配备激光雷达,长安汽车更是计划采购150万个,激光雷达上车量呈爆发式增长。这得益于激光雷达价格的雪崩式下降,从22年底的4万降至目前的千元边缘。降价主要归功于“7分靠设计,3分靠供应链”的成本控制策略:芯片化设计大幅降低了装配成本,提高了集成度;通过减少发射器数量和选择更经济的波长降低了硬件成本;规模效应摊薄了供应链成本。此外,厂商也希望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进军下沉市场和机器人领域。但激光雷达也面临挑战,如芯片化设计瓶颈、高额研发成本以及“纯视觉”方案的竞争,未来发展仍存不确定性。

💡激光雷达降价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技术革新,芯片化设计将激光雷达的数百个细分器件集成到芯片上,降低了装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如同将满汉全席的菜品提前规划好位置,再统一摆放,方便快捷。

⚙️激光雷达的成本控制还体现在器件的“瘦身”上,通过镜片转动或振动,减少了激光发射器的数量,以及选择更经济的905nm波长,降低了材料成本,如同减少了菜品的种类,但依然保证了菜品的丰富度。

📉激光雷达厂商通过降价,积极拓展下沉市场,并进军机器人等其他领域,希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如同将菜品卖给更多人,薄利多销。

⚔️尽管激光雷达价格下降,但仍面临“纯视觉”方案的竞争,以及芯片化设计的天花板和高额研发成本的挑战,未来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如同菜品再丰富,也需要考虑成本和市场接受度。

不知道差友们有没有注意到,今年许多车企都给自家不少车型装上了激光雷达。长安汽车更是“豪横”,计划一口气直接吃下150万个,比 23 年全国激光雷达上车总量的 3 倍还要多,搞得就跟批发大白菜一样。。。

江江查了查资料,发现其实从去年开始,激光雷达就已经密集上车了。到了今年,月度上车量更是去年同期的 2-5 倍,好像激光雷达都快变成汽车的“标配”了。

就连 15 万价位的零跑 C10,也“勾搭上”了 128 线程的激光雷达。这事搁在以前,就是“灰姑娘”也可以“水晶鞋”随便穿了。

之所以说是“搁在以前”,是因为从 22 年第三季度开始,激光雷达的价格就出现了雪崩式的大降价, 23 年底已经从 4 万大洋直接跌到了 6000元附近。

到了今年,不少激光雷达企业更是在“千元”价位的边缘“疯狂试探”。比如一径科技年初发布的 EZ6 系列,直接打破了 2000元的门槛,正式迈入“1”打头时代。

而速腾聚创在 4 月份也推出了售价低于 200美元的 MX 产品,并成功渗透到 15 万-20万元价位的车型。看到这里,差友们是不是觉得有点当年外卖大战的味道?难不成激光雷达也卷得只能无脑烧钱了?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速腾聚创的 90后 CEO 邱纯潮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就替大伙揭开了“降价”的谜底:激光雷达的成本控制“7 分靠设计, 3 分靠供应链”。

所谓“7分靠设计”,说的就是将芯片开发那套搬到了激光雷达的设计上,并在这个新兴市场将摩尔定律演绎到极致。激光雷达这个玩意,作为一种精密传感器,内部有数百个细分器件,集光、机、电于一体。就像做一桌满汉全席一样,得汇集各种食材,才能色、香、味俱全。

传统方案在做激光雷达时,用的是分立式架构,用人话说,就是把一个个零部件“堆叠”到一起,这就导致同类产品的规格很难做到一致。

拿满汉全席打比方的话,传统方案是一道一道地把菜端到桌子上,但每道菜大小、形状各异,上菜时就很不方便,需要“对齐”好,才能摆的赏心悦目。如果有菜品要更换,又要全盘“对齐”,可麻烦了。。。

而采用芯片化思路设计激光雷达,就是先整体规划好每道菜(零部件)的摆放位置,然后把桌子分成好几块,把需要摆一起的菜先放到同一块桌子(芯片)上,最后再把这几块桌子拼起来就行了。

这样的话,就极大地降低了装配成本。即使要升级菜品,改动也只发生在一块桌子上,其它部分迭代升级时也可以交叉复用。除了从设计端“降本”以外,芯片化设计还实现了对上千个激光通道的“大一统”控制,简直就是“增效”大杀器。

比如就在今年 1 月份,一家叫“禾赛”的激光雷达公司发布了 AT512 型产品,正是得益于芯片化程度的提升,它直接可以让车子“看到”400米开外有啥,是目前业界水平的 2 倍。这下子智能汽车又多出不少时间,可以好好“掰吃掰吃”自己该走哪条道啦。

在芯片化的基础上,现在的激光雷达和以前相比,器件数目上也进行了“瘦身”。了解过激光雷达的差友们应该都知道,它是怎么帮助汽车“看清”周边环境的。简单点说,它会先发射出一束光,这束光碰到障碍物后,就会反射回来,只要统计出雷达发射和接收到激光的时间差,就可以算出障碍物的位置。

因此,一个激光雷达得配备激光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为了看清四周障碍物的形状,它就得 360度“雨露均沾”。传统方案是加一个激光发射器就得配一个接收器,不仅笨重又烧钱,还要人工花大气力“调教”光路,保证这一桌子满汉全席,菜和盘子都能对号入座。

而现在的主流方案是利用镜片的转动或者振动,让一束激光不止扫描一个平面,大大减少了发射器的个数,从而压低了成本。

同时,在激光的选择上,厂商们也一直想着法子省钱。一直以来,有两种波长受到大家青睐,分别是 905nm 和 1550nm 。这两种波长各有优劣,不能直接说谁比谁牛逼。就目前来说, 905nm 是大势所趋。

无他,发射 905nm 激光的砷化镓材料更便宜,而接收 905nm 激光只需要随处可见的硅。再说回邱纯潮提到的“3 分靠供应链”,这就很简单了。大伙懂得都懂,一旦激光雷达的需求量提上去了,形成了规模效应,光学组件、激光器的成本自然很容易就被“摊薄”了。

当然,除了设计和供应链之外,江江觉得激光雷达降价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激光雷达厂商自己想走“群众路线”。降价之后,厂商每次能捞到的汤的确变少了,但是捞汤的勺子却可以探到更深且更大的下沉市场。

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 2021~2024 年 1-2 月, 20万元以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分别为 73.1%、 70.8%、 71.2%和 75.6%。因此, 15-20万元级市场,正在成为各大激光雷达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除了汽车市场,一些激光雷达厂商还将勺子伸向了机器人等业务线。江江在速腾聚创今年三季度财报中就看到,智驾产品的毛利率为14.1%,机器人产品的毛利率为34.6%,机器人业务毛利率相对要高得多。速腾预计, 2025 年它家在机器人业务的激光雷达出货量,有望超 10万颗。

然而,即使激光雷达很长情,愿意自降身价、“下嫁”智驾,可这场婚事究竟能不能长久下去,还得市场说了算。。。

目前单看激光雷达,价格确实跳水很多,但是对于智驾而言,并不是只有激光雷达可以当做“眼睛”。像特斯拉、大疆这些公司,在智驾上走的就是“纯视觉”路线。

毕竟说到成本,“纯视觉”依赖的摄像头只要几十美元。因此,激光雷达至少得做到千元以下,才能在成本上和“纯视觉”一较高下。

但是,这从技术和研发成本上来看,目前还不是很容易。首先从技术上来看,芯片化设计似乎已经摸到天花板了。邱纯潮就曾向证券时报透露,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他们已经做到极致了,短期内很难继续芯片化,除非考虑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

而说到研发成本,目前仍在不断“狂飙”,看得人心里发慌。就拿速腾聚创来说, 2023 年的研发支出高达 6.35 亿元,都超过营收的一半了。而禾赛科技也不遑多让,全年研发费用达到了 7.91 亿元,同比增长了 42.4%。

除了这些,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也是各种阻力,一旦国内市场饱和,激光雷达厂商能否继续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底,也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激光雷达的降价潮究竟能不能坚挺下去?它和纯视觉方案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激光雷达 芯片化设计 成本控制 纯视觉方案 市场竞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