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比较缺的一块是教会大家如何协作。因为这个游戏的最终评价方式只看个人成绩。但在真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协作,不管是职场还是创业,乃至做学术,都需要去处理人和人的协作关系。由于普遍都缺乏训练,大家就只能靠自己探索,去总结到底怎么能促成合作。比如,我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如果你是一个初创团队,管理靠的是人情,而不是规则。因为你没有足够大的回报可以提供出来让别人遵守规则。他们喜欢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些照搬国外所谓规则驱动最后水土不服的失败案例。真的是这样吗?所谓人情驱动,就是向私人提供便利/物质利益/情绪价值,以换取合作。对方不看重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更看重你释放出来的条件。人情驱动在短期局部范围内可能确实奏效,但后患无穷。很多哪怕一开始靠人情驱动的企业家,他做大以后,也同样需要引入规则体系,去规范管理。但有的能成,有的不能成。总的来说,到那个时候,阻力会很大,各种利益纠葛盘根错节,不如一开始就确立这样的基因。你一定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对很多人来说,可以马上到手的物质激励并不是核心驱动力,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有大把这样的人,很多时候你没有找对地方。当然,在意回报也不是问题,合理。唯一的问题是,你不必去找更在意短期回报的人一起创业。这会让你以为人情才是通关秘籍,而忽略去审视你的事业是不是足够有吸引力。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表面强调规则,其实强调的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不是对做事和协作有利的规则。这也会导致协作失败,但旁人可能会误以为是“规则驱动”的失败。只要是协作,就要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规则可以协商制定,但确立之后就要共同遵守,而不以人情为转移。我知道坚持这一点很难,很多人会想要不先用人情搞定吧,先找容易被人情搞定的人吧。有时对方也会暗示需要你用人情解决,不然就会有各种借口给你设阻。为了让合作继续下去,很多创业者真的会妥协。但记住,这是捷径,后患无穷。你无非是慢一点,但确立好的规则,你将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