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作业时速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近日完成下水测试。该机器人具备履带和雪橇行走能力,以及“搜寻-挖沟-敷埋”一体化作业能力,敷埋速度可达1000米/小时。其核心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标志着项目从理论研究进入实物阶段。为解决海缆感知和作业时间问题,团队创新采用“声-光-磁-电”多模信息融合探测,突破了抗干扰导航难题。同时,针对海底复杂环境,机器人设计了履带和雪橇两种行进方式,解决了在稀软土海床行进的难题。
🤖 我国首台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由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牵头研制,已完成下水测试,标志着我国在水下作业机器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该机器人具备“搜寻-挖沟-敷埋”一体化作业能力,敷埋速度高达1000米/小时,核心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性能卓越。
🌊 针对水下环境挑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声-光-磁-电”多模信息融合的海缆探测定位方法,突破了多传感器组合的抗干扰导航技术难题,有效解决了水下定位难题。
🛤️ 为适应海底复杂地形,机器人配备履带和雪橇两种行走方式,解决了在稀软土海床行进的难题,增强了其环境适应性。
IT之家 12 月 13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报道,12 月 12 日,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获悉,由该公司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作业时速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近日完成下水测试。

报道称,该装置具有履带、雪橇行走能力和“搜寻 — 挖沟 — 敷埋”一体化作业能力,敷埋作业速度可达 1000 米 / 小时,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实现 100% 自主可控,意味着项目从理论研究过渡至样机实物阶段。
据介绍,为应对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海缆感知能力差、持续作业时间短等问题,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声-光-磁-电”多模信息融合的海缆探测定位方法,突破了多传感器组合的抗干扰导航技术难题,解决了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在低能见度水下环境海缆搜寻定位难和近底水下导航失效的问题。
IT之家注意到,针对海底复杂环境,项目团队还设计了履带和雪橇两种行进方式,有效解决了机器人在稀软土海床行进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