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2月13日
“养女防老”流行,是好事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南风窗》文章引发热议,聚焦农村养老新趋势。文章通过小陈和孙女士的案例,指出农村女儿参与养老现象日益普遍。学者调研也证实,农村女性不再是“泼出去的水”,她们在经济和时间上都能更多地照顾父母。这与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形成对比,也反映了农村家庭观念的转变。尽管存在争议,如部分人认为这是变相剥削女儿,但文章也指出,女儿参与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养老压力,并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文章强调,在讨论这一现象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理解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

👨‍👩‍👧‍👦 案例分析:文章通过小陈和孙女士的案例,揭示了农村女儿在赡养父母方面承担的责任。小陈即便经济困难,仍需供养父母;孙女士则主动承担父母的医疗和生活费用,这反映了女儿在农村养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调研佐证:武汉大学学者在陕西眉县的调研发现,农村女性不远嫁,且有更多时间照顾父母。她们的经济独立和家庭地位的提升,使得“养女防老”成为可能。同时,父母对女儿的养老期望也在增加,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女儿是“外人”。

⚖️ 平等观念:文章指出,女儿参与养老有助于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打破了传统“重男轻女”的文化糟粕。女儿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分家仪式被取消,甚至可以参与祭祀,这都体现了农村家庭观念的进步。

💰 经济因素:文章强调,农村老人依赖子女养老是迫于经济压力,而非道德绑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子女有了更多经济能力赡养父母,这也为“养女防老”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也提到“养儿/养女防老”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

🤔 争议与反思:文章也承认“养女防老”存在争议,如部分人认为这是变相剥削女儿,或加重男方家庭负担。文章最后指出,评价“养女防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同时也引发了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深层思考。

最近,《南风窗》的一篇文章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先给没看过文章的朋友划下重点,对齐下颗粒度。

故事从28岁的小陈讲起。

她老家在四川农村,养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个大她七岁的哥哥。

十多年前,爸妈为哥哥结婚负债累累。

谁承想,哥哥婚后带着媳妇和两个孩子去城里生活,和亲爹亲妈渐渐疏远。

于是,留在农村生活的老夫妻只能靠女儿养老,遇到急事或者有啥经济需求,他们都会向她开口。

即便小陈去年做生意亏了几十万,父母还是希望她继续支援生活费。理由是:

“不给不行,农村都是养儿防老,怎么能不给呢?”

向养女灌输“养儿防老”的大道理,就挺讽刺的。   

和小陈一样,乡镇医生孙女士也是四川农村人。

尽管老哥大龄未婚,理论上应该有很多时间照料双亲,可平时还是她这个女儿对父母照顾得更多。

爸妈看病体检、缴养老保险、翻修老宅,都是她贴的钱。

如此表孝心,倒不是爸妈开口要求的,而是她自愿的。

由于经济条件好,她很乐意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

又由于薪资是丈夫的两倍,她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很有话语权。

因此不管怎么补贴娘家,公婆、丈夫都不敢说她一点不是。

写完这两个案例,文章引出了结论:

“或许在城市,女儿养老很常见,但在农村,女儿参与养老是个新现象。”

“农村女性,不再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不止是新闻报道,学者调研同样能说明“养女防老”正在成为新风向。

武汉大学学者甘颖曾在陕西眉县寨村驻点观察。

她发现,当地的女性通常不远嫁,即便远嫁到西安,从城里回村也就两小时车程。

这些已婚女青年大多灵活就业——有的在快递点工作,有的在小商超售货。

比起朝九晚五坐班的女白领,她们有更多时间照看父母。

原先,受到“出嫁从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人普遍觉得出嫁的女儿是“别家的人”。她们不该分父母的家产,也不该频繁往娘家跑。

出嫁女性的首要义务是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而不是花钱花精力给自己的亲爸亲妈养老。

总是倒贴娘家的女士,很容易被村民指责“缺乏家教”、“不合礼数”。

可现在,女儿在娘家、婆家间来去自由,有条件的还能把爸妈接去家里住段时间。

人们对此习以为常。   

与此同时,村里每个年龄段的父母都对女儿养老充满期待。

访谈结果显示:

在寨村,“50~60后父母觉得儿子与女儿的边界没有那么清晰了”。

“村里人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认为女儿贸然回家不合适。”    

儿子和女儿的家庭地位渐趋平等,“很多分家仪式被取消,女儿还可以参加祭祀仪式”。

除了上述形式主义层面的平权,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女儿手头紧时,老人也会给予经济支持。

举个例子。

某村民生了2个女儿、1个儿子。

儿子结婚时,他们给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

两个女儿结婚,他们分别给了10万和8万元。

二女儿想回县城开店,老父亲又马上给了她5万元。

虽说儿女在待遇上还是有差别,可至少不像从前那样“拿女儿当血包,拿儿子当皇帝”了。

这种变化也算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红利,用村民的话来说:

“以前儿子多得都顾不上, 哪还有时间管女儿, 但现在家里就两个孩子, 给女儿帮点忙自然不在话下。”

观察下来,学者觉得女儿参与养老是个好现象。

一来,有姐姐妹妹帮忙分担,农村男性的生活压力、养老压力会小很多;

二来,相比起儿子儿媳,女儿养老往往更贴心,也更能提供情绪价值。她们的介入可以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

“在当前农村人口日益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 儿子、女儿共同养老为缓解家庭养老压力提供了较好的出路。”    

然而,很多网友却不同意专家的看法。

他们觉得,养女防老不是好事。   

很多姑娘说,所谓的养女防老,就是变相剥削女儿。

因为某些偏心眼的老人会把珍贵的财产都留给儿子,把赡养的重担都留给女儿。

儿子外出闯荡打拼被看作有前途,女儿走得远、嫁得远就会被骂白眼狼。

随便刷刷新闻,就能看到不少案例。   

一些男生也不喜欢养女防老的新概念。

因为这种养老新规则意味着,男方娶妻不仅得备好彩礼,还得随时准备着在婚后托举妻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男方家底厚实,不care这点小钱,女方足够经济独立,掏得起赡养费,那没问题。

但多数底层男女实际上没有这么强大的经济水平。  

讨论到最后,评论区的多数网友都觉得养女防老“很恶心”。

还有人说,这是时代的倒退。   

当然,也有一部分网友坦言,无论能否分到财产,自己都会向父母尽孝。

如果养女防老的潜台词是“女儿、儿子都一样,都是爸妈的宝贝”,那这个变化还是有些进步的。

至少它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男女平等的理念,冲一冲乡土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文化糟粕。

有朝一日,它或许能慢慢调整乡村的性别比,缓解农村剩男多、娶妻难的结构性困境。

可如果“养女防老”的潜台词是“女儿心软,无论我们怎么对她,她都会养我们”,那这故事简直是个地狱笑话。   

所以,如何评价养女防老,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质问:

“农村人为什么思想这么封建,总是指望着孩子养老?”    

只能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其中1.2亿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

这1.2亿老人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养老金。

即便有,也不过每月拿个200元。

他们想安稳地度过晚年,必须依赖子女赡养,这是迫于生存压力做出的选择。

没必要冷嘲热讽。

一个好消息是,现在除了搞小农经济,农村人还有很多致富途径。外出务工、当个体户、直播带货等等,都能赚钱养家。   

上一代有了经济基础,就有可能平等地抚养子女——不用厚此薄彼,也不用强行取舍,更不用压榨女儿反哺儿子。

就像上文提到的寨村,他们靠着搞电商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好多家庭的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

这样村民才有条件托举儿女、富养儿女,然后形成养儿/养女防老的良性循环。

当然,很多人仍然会觉得,生育后代的意义不应当是筹谋养老,养儿/养女防老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

可,有没有一种可能——多数父母只是凡人,而非超脱的伟人。   

高语境的生育观,本来就不是他们的追求。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养女防老 农村养老 男女平等 家庭观念 社会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