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途牛牛头条 2024年12月09日
人形機器人要想「進廠打工」,高成本難題如何解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国产人形机器人MagicBot“进厂打工”视频引发关注,展现了其在货物搬运、精细抓取及协同工作方面的能力。MagicBot人形机器人进行了轻量化处理,续航可达5小时,双臂搬运负重最高可达20公斤,全身负重可达40公斤,全身42个自由度,并具备360度环境感知和语义识别能力。然而,当前人形机器人单价约50万元,成本高昂,大规模量产和部署仍面临挑战。业内人士认为,成本需降至10万元以下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国产人形机器人MagicBot展现出强大的工业应用潜力,能够进行货物搬运、精细抓取细小零件,以及多机协同工作,显示出与特斯拉Optimus不同的多机协同能力。

🏋️‍♀️MagicBot经过轻量化设计,运动状态下续航达5小时,双臂负重达20公斤,全身负重40公斤,拥有42个自由度,配备多种传感器实现360度环境感知和语义识别。

🤖️魔法原子计划于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新一代MagicBot,并实现小规模量产,应用于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与特斯拉计划的Optimus生产时间表相近。

💰当前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单价约50万元,其中硬件成本占70%,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业内预计成本需降至10万元以下,大规模量产是关键。

🌎在全球机器人浪潮下,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正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虽然大规模部署生产级人形机器人预计在2025年难以实现,但在中美大型公司的引领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行业卷起来了,国产人形机器人MagicBot“进厂打工”,但一个人形机器人单价约50万元,成本如此高昂,何时才能实现大范围部署?

上周机器人指数跑赢大盘,中证机器人指数上涨6.6%,跑赢上证指数 (000001.SH)4.3个百分点,跑赢沪深300指数 (800122.HK)5.2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 (399006.SZ)4.7个百分点。

周一亚盘初,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异动拉升,五洲新春 (603667.SH)7连板,申昊科技 (300853.SZ)涨20%,三丰智能 (300276.SZ)新时达 (002527.SZ)凯尔达 (688255.SH)雷赛智能 (002979.SZ)等跟涨。

港股方面, 速腾聚创 (02498.HK) 一度涨11%, 优必选 (09880.HK) 一度涨超10%。

12月2日,国内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发布视频显示,国产人形机器人MagicBot“进厂打工”,视频中机器人可以进行货物搬运、精细抓取细小零件,以及协助产品质量检测。此外,一些工作场景中,多个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协同工作。

对比特斯拉 (TSLA.US)的Optimus,后者完成的工作都只有一个环节,或者是使用同一台机器完成多个环节。两者的区别是单机智能与多机协同的区别。这也是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的强大之处。

据介绍,MagicBot人形机器人进行了特殊的轻量化处理,处于运动和操作状态下的续航能达5小时;双臂搬运负重最高可达20公斤,全身负重可达40公斤,全身42个自由度

此外,MagicBot配备了多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这些感知数据会被算法融合滤波,让机器人360度感知周边环境,并具备语义识别能力。

据悉,魔法原子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发布新一代MagicBot人形机器人产品同步实现小规模量产,并于工业、商业服务场景进行落地应用。

马斯克在7月的X大会上表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投入生产,但只用于特斯拉工厂内部,到2026年,产量可能会增加,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上周,英伟达 (NVDA.US)已接触了多家台湾机床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目标包括征求关键零组件的技术与规格,并探索合作企业加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可能性。

英伟达机器人和边缘计算副总裁Deepu Talla曾表示,英伟达瞄准的是一个由“数十万”家机器人制造商组成的分散市场,而不是由少数几家主要参与者主导的集中式智能手机市场,

“我们为机器人提供平台,而不是制造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行业有点卷

人形机器人,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2024年最伟大发明之一。海内外企业争相布局,特斯拉、华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生态初步建立。不少行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确实有点“卷”。

D-Robottics开发者生态负责人胡春旭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卷”是因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太高。他表示,目前一个人形机器人目前平均单价近50万元,其中关节、电机、减速机和整个结构件等硬件成本比例大概70%。

“所以供应链上的厂家都在卷价格、卷性价比”。

在他看来,这是行业发展前期的必然阶段。但要想解决高成本的问题,最主要还是实现大规模量产。对此胡春旭表示,

“如果要起量,我们判断成本基本要降到10万元以下,降到现在的五分之一左右。”

英伟达机器人和边缘计算副总裁Deepu Talla预计,到2025年,大规模部署生产级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和美国的大型公司引领下,人形机器人正在迅速发展。

信达证券认为,在全球机器人浪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有望加速。

编辑/Rocky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形机器人 MagicBot 成本 量产 人工智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