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品的时代,你的关注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如果你的理智擅离职守,自然有其他人替你抉择,但他们的出发点可不一定是为了你好。”谨记:你关注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文章来自编译。
下面这句话已有 2000 年历史,但似乎与当今世界仍然息息相关:
事实上,被世人认可的那些流行娱乐大都比较庸俗,要么迎合人性的卑劣之处,要么纯粹搞笑,愚蠢透顶。
这是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名言。没有比这更能说明注意力以及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了。
我们让别人控制自己,因为当媒体利用我们的弱点时,我们几乎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
我这么说并不是在反对一切媒体。
但我确实认为存在很多的操纵。只需看看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流媒体网站以及智能手机app,你就会发现你我都被利用了。
你只要看一下那些迹象即可。
当我看到 Netflix 发消息告诉我最喜欢的节目又有新一季上线时,你觉得我会怎么做?
我会暂停手头的所有其他事情,然后在几天内把一整季都看完。
看完之后,我可能会继续看 Prime Video 的下一部片子,或者到 YouTube 上去看些短片。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会让自己跟这些东西隔绝。
我会想尽办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有数百万人和组织会挖空心思帮我控制注意力。
当别人控制了你的注意力时会发生什么?
你会变成一台没脑子的无人机。
以下我会介绍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关注点
首先,你要梳理这样一种意识,也就是注意到自己在关注什么有多重要。还是求诸于爱比克泰德吧。他在《生活的艺术》(A Manual For Living)里面进一步解释过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的理智擅离职守,自然有其他人替你抉择,但他们的出发点可不一定是为了你好。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之后,就开始更加严肃地看待这件事了。我意识到,我需要自己去选择接触什么样的想法、图像、新闻、观念以及信息。
为此,我会做以下一些事情。
把一切不必要的通知都关闭掉。
你可以把手机的每个app通知全都关掉,这样你不需要把手机设置成永久的免打扰模式。
我不用“免打扰”模式,因为这会关闭掉所有的通知。我只需进入设置—通知,然后针对每一个app设置是否关闭通知即可。
这样以来,我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在手机上看到的内容。
比方说,家人、朋友、团队或业务伙伴的电话和短信我可不想屏蔽。我的日历和提醒应用上也可以发通知。
关键是要谨慎使用手机。要慎重考虑某类通知自己是否需要。
你要需要了解突发新闻吗?或者有人点赞了你的帖子你也得及时知道?
也许不需要。
不要用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
社交媒体的垃圾信息多到你想象不到。如果确实要用社交媒体,那就用它来跟人建立联系。
这玩意儿替代不了书籍、文章或维基百科。
我并不反对社交媒体,因为这是工具罢了。
问题是大多数人没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他们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其实他们始终都受到影响。
所以你才应该小心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有很多局限性,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你想用,只需用来获取好东西即可。但如果你不用社交媒体,你也不会错过任何东西。
注重知识而不是信息。
信息通常与数据、事实或陈述有关。知识通常与将某些信息应用于特定目的有关。
举个信息的例子?
过去十年,对冲基金的平均表现是逊于大盘的,这是事实。如果你利用这些信息来制定投资策略的话,你懂的。
大多数人都能掌握很多信息,但掌握的知识却不多。这是因为获取信息很容易。但获取知识需要时间。
比方说,看书或学一门课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需要做出决定。
你要思考,“这值得我花时间吗?”或者至少得有这种想法。
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但当你拿起手机东刷西刷到什么信息时,你不会问这个问题。你会想,“这就是个社交媒体帖子、短视频或者文章而已”。
但问题是,你掉进了“兔子洞”,你消费了大量信息,但其中大部分都毫无用处。
当你去获取知识时,你会刻意且有特定的关注点。
你的想法受到你所关注的影响
控制注意力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实用主义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此曾做出过最好的解释:
想法变成感觉,感觉变成现实。改变你的想法,就能改变你的现实。
要想改变想法,你需要两样东西。
首先,你需要控制脑海里的消极想法,大多数人是靠冥想来做到这一点的。
其次,你需要管理外界的负面言论,你可以通过限制自己接触外部来源来做到这一点。
这并不意味着你得封闭自己,与世界隔绝。
只需问问自己,“这东西值得我关注吗?这能丰富我的生活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就别理它。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