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了当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个现象:经典或知名文学作品很少描写当代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感,如网络暴力、躺平与内卷等新青年面临的问题。作者发现,这类题材多见于网络文学,而传统文学似乎更倾向于回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作者质疑,当代青年作家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如何在没有经历过动荡岁月的情况下,书写出既有深度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并避免被简单归类为“网文”。
🧐当代经典文学作品较少触及当下社会现象,如网络暴力、躺平与内卷等,这些新一代青年面临的问题鲜少被深入探讨。
💻网络文学虽然涉及了这些当代议题,但往往被认为在质量和深度上无法与传统经典文学相提并论。
🕰️近年来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多聚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这些作品虽然深刻动人,但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疏离感和虚无感。
👨💻当代青年作家面临着如何书写这个时代的挑战,他们没有经历过上个世纪的动荡,却需要找到属于自己这一代的表达方式和声音。
🏷️青年作家尝试书写当代议题时,其作品容易被冠以“网文”之名,在文学评价体系中似乎处于较低的地位。
其实主要想探究的是 为什么当代被归属于经典或者有名的文学很少有描写当代社会现象,人文情感的作品呢?比如网络暴力,躺平与内卷等属于这一代新青年所面临的问题(不过也可能是我没有读到过,鄙人才疏学浅,阅读量一般) 即,每当看到有这样内容的小说,一般是在网络上,或者归属于网文那一类的作品。有关这一方面的写作总是会感觉或多或少有些网感(并不是说网文不好,而是社会上普遍会认为网文的质量与经典文学毫无可比性) 并且,在我浏览近几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名单和作品介绍时,发现,这些获奖的作品很多描摹的是属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的生活 而这种作品的深度和内涵,一定是由作者亲身经历过才更为深刻,就像我读的时候,我会动容,会难过,会流泪,也会思考,但仍会有一些虚无感,好像会离有点远,无法切身感受 所以,当代青年作家的出路在哪里?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动荡的岁月,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但是他们也会面临着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课题,也会思索,困惑,去寻找答案。但是,往往这样,总会被冠以网文之名,在形式上仿佛会比那些所谓的作家格调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