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er Park 2024年12月05日
腾讯ima上手:从真实场景和PM视角,来看ima的产品完成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腾讯ima.copilot是一款集AI搜索、笔记、写作于一体的AI智能工作台,旨在帮助用户便捷地检索微信公众号文章、搭建知识库以及进行内容创作。然而,实际体验中,其公众号文章搜索功能表现不佳,知识库功能设计混乱,操作逻辑不清晰,AI编辑功能也缺乏亮点。文章从产品功能实测、知识库功能、笔记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体验,并从产品经理视角分析了ima.copilot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例如AI搜索质量、产品设计逻辑、用户体验等方面,认为ima.copilot在现阶段实用性有限,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 **公众号文章搜索功能存在局限性:**ima.copilot虽然宣称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但实际测试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特定领域的问题,其搜索结果质量较差,无法准确理解用户意图,且答案有时与原文不符,与微信搜一搜相比,并未提供显著优势。

📚 **知识库功能设计混乱,操作逻辑不清晰:**ima.copilot的知识库功能存在诸多困惑,例如知识库与笔记之间的界限模糊,上传文件功能限制,以及基于知识库问答的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导致用户难以建立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库。

📝 **AI编辑功能缺乏亮点,实用性有限:**ima.copilot的笔记功能较为简陋,AI辅助写作功能也存在幻觉和废话等问题,与其他AI写作工具相比,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实用性有限。

💡 **产品设计存在问题,有较大改进空间:**ima.copilot的产品设计逻辑不够清晰,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产品命名、功能定位、交互设计等方面,导致用户体验不佳,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

🤔 **目标用户定位不明确:**ima.copilot希望面向专业用户,但其功能和体验尚不成熟,难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目标用户定位有待明确。

原创 junyu 2024-12-03 14:35 北京

想把公众号文章搜索做好,没那么容易。

编辑注:

这不是一篇严肃评测,而是一篇从自身的需求角度体验一款 AI 产品的试用感受。以及,作为产品经理,对这款产品产品设计上的一些观察,以及可以改进的点在哪里。

如果能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公众号文章检索和知识库搭建功能,ima 更能吸引用户使用,毕竟,中文互联网的好文章,可能都在公众号上了。

文章来自阅览室创始人王俊煜,授权发布。他的小?(junyu)会陆续发布一系列 AI 产品评测。

ima.copilot 是腾讯公司在最近推出的一款 AI 产品。这个产品的名字很奇怪,光看介绍也不知道应该念 ai-em-ei 还是「爱马」,后面那个 .copilot 咱也没有搞明白是不是产品名的一部分。

腾讯说它是一款「AI 智能工作台」。按腾讯公司的宣传,ima 相当于「一座专属图书馆、一位 24 小时在线专属私人助理、一个专属工作区间」。它到底能不能做到?

产品介绍

点击关注,每天更新深度 AI 行业洞察


01 

开发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根据「腾讯」公众号上的介绍文章,这款「AI 智能工作台」主要有三个亮点:

虽然读到这里不是很明白「知识点」、「知识库」和「笔记」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大概还是能明白这个产品是一个结合了 AI 搜索、笔记、写作的产品。


02 

产品功能实测

ima.copilot 没有提供网页版本,必须下载客户端才能使用,Mac 版安装包大小约 250MB,下载安装后的产品图标似乎是一只熊猫,打开后的界面主要是一个干净的搜索框,里面提示「提出问题或输入网址」。

2.1 搜索公众号文章:没法用

主打亮点是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了测试这个功能,我打开了手机上的微信,在近期的微信搜索记录中挑选了一些关键词。下面就是这些关键词,以及我搜索这些关键词的时候实际上是想回答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问「3 号线由哪个公司运营」,没有推测出来我问的是北京,也没有追问。自行补充后「北京」后可以回答。

第二个问题:问「王建硕写过一篇讲人不能太聪明的公众号文章」,ima 说王建硕确实写过,也总结了这篇文章,但无法给出链接。

第三个问题:问「叶婷是谁」,虽然 ima 的搜索结果中有相关的公众号文章,但给出的答案却混淆了多个同名人物,认为是同一个人。

第四个问题:问「学而思大班课程推荐」,ima 给出的答案是包含了数学、语文和英语。据我所知学而思目前是无法向幼儿园小朋友教授这些课程的,推测 ima 的回答可能是来自于一个网页搜索结果里面的内容。

第五个问题:问「庄达菲是否出演过金广发的短视频」,ima 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据我所知,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第六个问题:问「有什么为麦麦说话的角度」,ima 没有进行搜索,也无法理解麦麦是谁。补充说明是指「再见爱人的麦琳」后,ima 开始胡说八道,「《再见爱人》中的麦琳是由演员郭柯宇饰演的」,「她与丈夫宋宁峰因性格差异及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选择离婚。」

虽然这不是一个科学、全面的评测,也足以证明,我日常希望通过微信「搜一搜」获得的信息,ima 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微信「搜一搜」也无法全部回答这些问题,但至少其中的 4 个是可以得到答案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即使 ima 找到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在给出答案时也并不会严格按照搜索结果来输出答案。

2.2 知识库:逻辑很迷惑

打开知识库页面,右上角有一个「+」图标,点击后可以从电脑上传文件。页面提示可以上传 1GB 的内容,我打算把我在《第一财经杂志》的专栏文章上传给 ima,有 30 多篇,总计 11MB 左右,传到第 7 篇文章的时候却出现错误提示,告知空间已满。

知识库有什么用呢?可以基于知识库来做问答。根据简单的测试,「基于知识库回答」还是较忠于知识库的,例如我们问它「阅览室是什么」,它会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而不是泛泛地介绍阅览室是什么意思。

但除了上传文件外,宣传中的「将所有知识点保存到知识库」到底如何操作呢?难道要自己把知识点保存到 Word 中,再上传上去?每个问答的后面倒是有一个抽象的「记笔记」按钮,但这让人产生了另外一个困惑:笔记不属于知识库?

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原来问答页面的右上角有一个抽象的灯泡按钮,点那个按钮可以把整个问答添加到知识库。又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发现,原来普通网页的右上角也有这个抽象的灯泡按钮,点那个按钮可以把整个网页添加到知识库。

还有更多的困惑。「知识库」的右上角有一个「问问 ima」的入口,点击后提问,却发现是在全网进行搜索,如果要根据知识库来问答,需要在知识库中点击「AI 搜索」,输入关键词后不能按回车,而是点击「基于知识库回答……」,才能根据知识库的内容来生成问答。也可以在首页的搜索框中输入问题后,先显示出「基于全网」的回答结果后,再手动切换到「基于知识库」。

进行了两个测试:

总的来说,知识库功能设计混乱,有很多操作不一致的地方。忘记这些困惑,如果你平时从事某种研究工作,可能已经在电脑某个文件夹中积累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知识库,那么,将这些文件上传给 ima 用来做知识库问答,还是可行的。否则,要在 ima 中从头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库,要么你能忍受前面提到的问答质量,长期使用 ima 获取知识,要么你得强迫自己把它当成浏览器使用——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搜索框中是可以直接粘贴一个网址、打开网页的。

2.3 笔记:AI 编辑功能不明显

前面提到一个困惑,「知识库」和「笔记」在 ima 中是两个不同的功能。我猜在一般人的概念中,笔记应该是知识库的一部分。我试图理解设计团队的逻辑,可能他们把用户收集来的内容都叫知识库,而自己编辑、撰写的内容命名为「笔记」。

虽然有点奇怪,但起码能自圆其说吧——直到发现笔记页面的右上角也可以将一条笔记添加到知识库……

笔记功能的用处非常有限。前面说过,AI 生成的单条回答可以保存成「笔记」。除此之外,似乎唯一的建立笔记的方法就是手动「新建笔记」。新建一条笔记,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类似腾讯文档那样的编辑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笔记功能。ima 也在其中提供了常见的 AI 辅助写作功能,包括扩写、缩写和翻译等等。我尝试根据提纲来扩写,常见的产品中常见的问题这里也有,扩写时幻觉严重,废话连篇。我猜,如常见的产品一样,用来应付差事可能还是可以的。

总之,编辑功能没有什么特点。界面更像是腾讯文档,而不是轻便的笔记工具。提供的 AI 编辑功能特点不明显,可以用来注水,但很难为你写出有价值的东西。


03 

结论:

有较大进步空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值得花时间去试用。

优点:

缺点:


04 

一些产品经理的行业视角

AI 搜索结合知识库的概念听起来很不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产品的介绍时,误以为对标的是 Google 的 NotebookLM。如果你已经在重度使用 Ai 问答或搜索,如 ChatGPT 或者 Perplexity 等等,如何积累在与 AI 对话中获得的大量知识的确是一个明显的痛点。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反复查询,手动复制粘贴到其他笔记应用中很麻烦,搜索起来也不方便。遗憾的是,ima 的笔记功能相对简陋,和知识库人为割裂,再加上只能使用自研大模型,限制了其潜力。

至于说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这也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的功能。在过去几年中,我个人中文互联网搜索的习惯已经被微信和小红书瓜分了。主动使用微信搜一搜的情况,总结起来主要是希望从微信公众号中的高质量长文章获取答案的时候。可惜的是,如之前评测,只是简单地接入了微信公众号,并不能实现这个效果。何况,微信公众号内容同样良莠不齐,我们人工搜索的时候会对来源公众号的可信度做一个判断,AI 反而没有做。

ima 宣称要解决的这些「痛点」是有趣的,问题是它并没有真的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这些「痛点」也只能说是「有趣」。从名字来推测,ima.copilot 希望面向的是相对专业的用户——copilot 这个词应该是六级词汇?只有较为深度地使用过 AI 问答和搜索,才会对上面的两个痛点感同身受。在现阶段,这是否合适的市场策略,我有一些怀疑。

可以看出团队野心又很大。和豆包一样,ima 实际上是用 Chromium 改造而来的,内核是一个完整的浏览器,「知识库」实际上就是浏览器的收藏夹功能。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团队又选择了不把这个产品包装成一个浏览器,也不鼓励用户当成浏览器来用——这样子造成的拧巴的地方实在太多,比如前面说到的「知识库」和「笔记」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打开网页的交互,等等。




更多阅读

来自独立开发者的AI编程上手实战:如何用AI 提高编码效率?哪款工具最好用?

李飞飞「空间智能」首个模型发布:一张图生成交互3D场景,生成式AI进入3D化时代

张鹏对话生数科技:视频模型迎来「首次涌现」,视觉更可能通往通用智能

沈向洋对话黄仁勋:CEO可以犯错、承认脆弱,没必要独自面对失败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ima.copilot AI智能工作台 微信公众号搜索 知识库 AI写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