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很鸡贼,提前一天开发布会,让 Google I/O 的气势弱了很多。再加上 Ilya 的官宣离职又分走了不少流量。果然今早一早起来,媒体的报道和用户的关注相比昨天要少得多。
但实际上,个人觉得 Google I/O 还是有不少看点。最大的感觉是:Google 在AI 发展的进度上真正追平了 OpenAI。无论是音视频实时助手,还是视频生成,基本上都能够和 OpenAI 同步发布,效果类似(当然 Veo 比Sora晚了三个月,效果看起来还是要稍逊)。甚至 Gemini 1.5 Pro 的 2 million 窗口,LLM 与 Google 原生搜索的结合,以及与智能眼镜等硬件的集成,相比 OpenAI 来说还要更领先一些。整体上,感觉 Google 这头巨兽算是彻底醒过来了,开始处于某种进攻的态势。(当然,实际全面发布时间是个问题。The Information 说 Google 现在在 AI 上的风格是先立牌坊,然后慢慢挤牙膏兑现。)
Google 的这个多模态助手 Astra,尽管在语音的表现力上不如昨天的 ChatGPT,情绪没有那么丰满和 dramatic,但是在延迟响应、实时语义理解上是不输的,尤其是还结合了记忆,感觉上甚至更加实用。
相比之下,OpenAI 昨天的发布会,以及最近的一系列动作,比如传说中和苹果合作,似乎都有“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拼命扩大用户量”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切身感受到了 Google 的威胁,在战略上做出的选择。或许 OpenAI 已经意识到了,单单靠自己很难跨越鸿沟,GPTs 的失败就是例子。
当然,Google 也有自己的问题,当下最大的风险就是如何应对 LLM 在搜索结果中带来的商业化挑战。发布会上,搜索的第一条结果换成了 LLM 的结果,体验上看似变好了,但对商业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左右互搏,处理不好就会是自掘坟墓,处理好了就会迎来第二曲线。至少从股价来看,感觉华尔街对于这次 I/O 的故事并不是非常 buy in,还在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