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2月04日
全网批斗,豆瓣top250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年来,随着“老登电影”概念的兴起,电影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性别观的热烈讨论。这一概念源于对“小妞电影”的反抗,旨在批判影视作品中男性视角的强势和对女性的边缘化、工具化。文章梳理了“老登电影”的特征,如男性核心叙事、有毒男子气概、宏大叙事等,并探讨了其在不同类型电影中的体现,引发了对经典电影的重新审视。然而,文章也指出“老登电影”的概念界定模糊,容易导致误伤,呼吁在性别平等的语境下,进行更理性、更深入的讨论,以推动电影创作和观看视角的多元化,最终创造出不受性别标签限制的普世价值电影。

🤔**“老登电影”的概念源于对“小妞电影”的反抗,旨在批判影视作品中男性视角的强势和对女性的边缘化、工具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女性观众对传统电影创作中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反思和抗议,也引发了对电影创作中性别视角的广泛讨论。

🎬**“老登电影”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男性作为核心叙事,女性常被边缘化、工具化;人物刻画中暗含有毒男子气概,如大男子主义、崇尚暴力等;表达内核上沉迷宏大主题,暗含“救世主”的自我指涉,将女性排除在外,并存在男凝镜头和虐女桥段。

⚠️**“老登电影”的概念界定模糊,容易导致误伤。**一些经典电影因其男性主导的叙事和主题,被归类为“老登电影”,引发争议。文章认为,评价电影不能简单地以男女角色数量和性别偏向为标准,需要考虑作品的主题、表达方式和创作意图。

💡**“老登电影”的讨论推动了电影创作和观看视角的多元化。**文章呼吁在性别平等的语境下,进行更理性、更深入的讨论,以推动电影创作和观看视角的多元化,最终创造出不受性别标签限制的普世价值电影。

📽️**女性电影/电视作品的兴起,也推动了对男性电影创作的反思和审视。**文章以《芭比》等女性题材作品为例,说明女性创作的崛起,促使观众开始对比审视男性创作的问题,并呼吁打破传统男女生活内容的划分,创造更多具有普世价值的电影作品。

最近,诞生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老登电影。

词条多次冲上热搜,成了话题度顶流。

各大平台不仅掀起了一股“老登电影”评选热。

相关“老登”审判还蔓延到文学、游戏、动画等各个领域。直接形成一门“老登艺术”,引发赏析热潮。

鱼叔一开始挺疑惑的,“老登”现在不是用来骂人的吗。

啥电影惹众怒了?

下为《哈尔滨方言词典》对“老登/灯”的基础释义

了解才得知,这场审判基于一场骂战。

电影《好东西》热映,成为许多女性心中的电影最佳。却被部分男性观众,简单地归入“小妞电影”行列。言下之意,就是觉得《好东西》是一部只有女性喜欢看的,围绕浪漫爱情故事的轻松电影,够不上进入严肃艺术行列。

由此,引发了许多女性观众的不满。

维基百科关于小妞电影的释义

作为回击,有人提出了一种对应的概念:老登电影。

与“小妞电影”相对,“老登电影”被认为是男性特供、饱含有毒男子气概的电影。

很快,老登电影片单出炉,老登导演名单也紧随其后。

现在,这个名单越扩越大。

有共识,也有不少争议。

鱼叔觉得,咱也有必要加入讨论。

看看大家聊的“老登电影”到底是个啥。

1

鱼叔找了找当下对“老登电影”的定义,发现说法很多。

总体而言,有一点泛化模糊,没有固定的标准。所列名单,也范围甚广。

整理了一下网上常提到的老登作品清单

据网友尝试总结,给出了大概的评判方法:

“老登电影”往往符合以下几个,或全部特征。

一、叙事侧重上:男性作为核心叙事,女性常被边缘化、工具化。

这种登法,被拿来针对大部分黑帮片、战争片、谍战片、历史片......

仔细一想,这些电影确实几乎都是男人的天下。

科波拉《教父》系列

二、人物刻画上,暗含有毒男子气概。

比如大男子主义、追逐阳刚之气、充斥爹味说教。

以及崇尚暴力、权力、性,人物油腻、自大、易怒、好战。

对此,马丁·斯科塞斯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提名。

马丁·斯科塞斯《好家伙》

不过,斯科塞斯的电影虽然有大幅展示暴力和男子气概,但目的是为了揭露、批判,还是美化、浪漫化,还是有争议。

比前者更贴切的,是国产片《老炮儿》。

无论是浪漫化男性暴力,还是令人不适的激情戏,都成了网友吐槽重点。甚至被很多人视为“老登电影的扛鼎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自卑与自恋。

也有“中年危机”引发的自怜。

就比如《港囧》中,主角徐来婚姻焦虑、自尊受损时意外再遇初恋,在出轨边缘试探。

鱼叔承认,再看其中的床戏,确实心里咯噔一下,有些不适。

三、表达内核上,沉迷宏大主题,暗含“救世主”的自我指涉。

像是政治、权谋、战争题材电影,通常将女性排除在外。

雄竞在其中是浪漫的,是直接决定社会走向,以及国家乃至人类命运的。

男性角色在其中是绝对的强者/救世主/逆袭者,女性等待被拯救。

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主角杰克拯救潘多拉星

维伦纽瓦《沙丘2》,主角保罗拯救沙丘

四,男凝镜头多,虐女桥段多。

对女性的拍摄上,没有平视,而有带有意淫的凝视。

女性躯体被赋予色情意味。

马丁·斯科塞斯《华尔街之狼》

此外,常常设计呈现女性遭性侵、强暴、受辱的剧情,有时与主线没有太大关联。

并将镜头对准受害人,居高临下呈现其受虐状态。

以上,是我对网上说法的一些梳理总结。

可能不完整,欢迎补充。

眼下,讨论愈演愈烈。很多女性在“老登电影”上找到了相似的共鸣。并借此概念,找到了多年观影过程中不适感、不理解的来源。尤其是大量的影史经典,都是男性占强势地位。

许多女性观众表示,并非自己看不懂,而是在其中找不到可以共情的生命体验。

2

在鱼叔看来,“老登电影”的讨论确实有一定价值。

它源自一个对抗的概念,用来反抗大环境对于女性创作的歧视。

并且,从今天的性别观念重新审视过去的影史经典,也不是对经典的彻底否定,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然而,审判着审判着,在一些作品上就出现了争议。特别是在一些全民认可的高口碑电影作品中。

比如:《我不是药神》登吗?

同样是男性主导,逆袭成为英雄。唯二主要女性角色,一个用来被救风尘。另一个“前妻”,傍大款回来讨要抚养权。

这些设定以及家暴的场景,的确有登的嫌疑。

“你他x的信不信我抽你啊”

“信啊,我当然信了,这些年你抽的还不够吗”

但要论揭露现实苦难,和向上叩问的力度。全面概括为老登电影而遭到批评,似乎也会有人不同意。

如果有争议,咱们先看下一个。

《楚门的世界》,登吗?

一群人围着男主角转,女主角是楚门自我意识觉醒的推动剂,乍看上去挺登的。但其揭示的又是极具普遍性的人生困境——要虚幻的晴朗,还是真实的风雨。以及,你是否有勇气抛弃谎言,面对现实人生。

登?似乎也不算多登。

接下来,《死亡诗社》呢?

全员男性,内涵说教。然而追求真理与探索人生意义的主题,又并非男性特供。

剧集方面,《大明王朝1566》登吗?

全男,宏大叙事,其中海瑞一角放现在标准看也是绝对渣男。

但此剧无论是政治探讨深度,还是其穿透时间的某种当下性,似乎无法以登概括。

甚至,历史剧的评价标准是否应脱离时代去看,也是一处争议点。

类似争议的还有:《肖申克的救赎》《首尔之春》《狮子王》《指环王》......

写到这鱼叔开始有些疑惑了。

区别“小妞电影”和“老登电影”的标准,似乎并不能单纯以作品中男女角色数量、和作品性别偏向为标准。

若是如此,一些极具价值与力度的军事、历史、刑侦罪案等类型片,以及突破性别标签的作品,很容易被误伤。

就像,赢得奥斯卡首位女性最佳导演的凯瑟琳·毕格罗。

她一直以来拍的,都是像《惊爆点》《猎杀本·拉登》《底特律》这类主流观念内的“男性电影”。《拆弹部队》还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击败前夫哥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

镜头冷峻,剪辑凌厉,个人风格极为强烈。

或许,两者的最大区别更多在于受众群体。

只有男性爱看的电影,与“老登电影”片单重合度较高。

但,另一个疑问也来了。如果是男导演所拍男性偏爱的类型片,但态度并非宣扬,而是批判反思男性某些特质呢?还算登吗?

就像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被视为典型老登电影之一。主角特拉维斯愤世嫉俗、痛恨社会,因追求女人不成决心刺杀总统候选人证明自己。

观影过程中,观众很难从主角身上找到什么优点。

在故事里他也不停地受挫,他意图救风尘成为英雄的举动,也因雏妓艾瑞斯的拒绝成了一个笑话。

谁知,他不顾对方的回应,直接枪杀嫖客的举动,却被媒体奉为英雄。

从头到尾,主角的行为以及外部反应都暗含荒谬,有藏不住的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其实正是讽刺所在,而并非对主角一系列行为的认同。

既然是讽刺。创作者与观众都持批判态度。那么,“老登”味儿究竟说的是电影本身,还是误读此片的观众?

比如以上这种共鸣的

就像让人不适的,究竟是《教父》电影本身,还是将其奉为圣经热衷mansplaining的观众?

让人反感的,究竟是诺兰电影,还是说“女人看不懂诺兰”的男性?

还有一个迷思。

一个被定义为老登导演的作品,就一定是老登电影吗?

雷德利·斯科特能拍《角斗士》,也能拍《末路狂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能拍西部片、犯罪片,也能拍《百万美元宝贝》《廊桥遗梦》。

诺兰的《星际穿越》也有本真普世的人类温情。

说到底,“老登电影”作为对抗性的概念被提出来。至少在目前,其概念定义似乎仍显模糊。而这种模糊性,极有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误伤。

原本,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呼吁电影创作和观看视角的多元化。

但不受限的扩大误伤,又可能会反过来限制电影的多元性。

3

性别问题,是今天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无论男女,我们都需要对此进行更多更充分的思考与理性讨论。

鱼叔十分支持通过反向定义的方法,来揭示影视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份“不登榜单”在当下,也是极有必要的。

相比于我们熟悉的豆瓣TOP250,持续固化不变。国际权威的影评杂志,早已率先开始了更新迭代。

两年前,英国《视与听》杂志召集全球影评人,再次评选了影史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女性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一部冷门影片《让娜·迪尔曼》,首度问鼎。

彻底颠覆了过往无数的影史榜单。

这两年,女性电影/电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承接去年的《芭比》热,今年内娱出现了一大波高分女性题材作品:《出走的决心》《好东西》《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

观众欣喜于女性创作的品质,自然开始对比审视男性创作的问题。

随着性别话题高热,女性对影视中的不平现象也开始发声。

除了抵制女冠男戴、虐女场面、性化女性等影视创作问题,也从命名上开始逆反轻视。

就像引发此次骂战的原因,就是对用“小妞电影”盖棺女性创作的不满。

事实上,“小妞电影”确实不是一种电影类型。

非要说,它多为都市浪漫爱情片。

偏偏这一内容因性别歧视不受重视,连“小妞电影”叫法本身就有扭曲、看低之意。 

这种轻视有源可塑。

传统男女生活内容的差别,造成视角上的差异。

就像《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里说到,社会A面对B面的偏见:

“社会存在A面与B面。政治、经济、时间、就业,这些都是社会的A面,而B面则是生命、育儿、看护、疾病、残障等等。A面可以通融,B面却无可取代。男性都在A面,女性一开始也生活在A面,但是随着分娩和育儿的开始,她们就不得不移动到B面。男性会因为疾病和受伤而发生转移,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一直待在A面。女性必须往返于A、B两面,比如B面的医院吩咐她“你有流产征兆,请在家休息”。这个女性也需要非常艰难地与A面的公司协商这个问题。”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里也提及,这种男女强制分工的体验差异:

“成年男性占据‘市场’领域,其背后存在一个囊括了女性、儿童和老人的隐形领域,那就是‘家庭’。儿童时期,所有人都处在‘家庭’领域,但是成年以后,男性会走向‘市场’,女性则留在‘家庭’,导致两者的人生路线分化,直到变成老头、老太,才会再度重合......只有从B面强行打碎中间的壁垒,才能逼迫A面的丈夫不得不来往于A、B两面。如果B面不提出诉求,A面几乎不会主动参与B面。因为只待在A面是很占便宜的事情。”

反映在影视创作中,也是这种题材分布、数量占比上的巨大差异。

就像豆瓣电影Top250,几乎成了“老登电影”聚集地。

“小妞电影”有较为明确的题材和内容范围。

“老登电影”却涵盖了几乎所有电影类型:动作、历史、黑帮、谍战、科幻......

或许,也是因为范围太大,就导致了定义标准不明细、讨论混乱。

加上很多人对电影的标签化误读,就更容易陷入虚空打靶,最后只是两个标签在撕叉。

其实去年《芭比》热映时,网上谈论的“男人必看片单”和“女人必看片单”中性别歧视问题就已经备受争议。

鱼叔当时提醒大家,不要自我设限。

别管什么内容,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够了。

这次的讨论其实较之前又有进步。

传统的男女生活内容划分,正在发生变化。

观众意识改变,就能看到性别话题下部分电影作品的局限。

也让人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样的电影可以不受性别标签束缚,而拥有普世的价值。

如果有,大概如柯勒律治所说:

“真正伟大的灵魂,是雌雄同体的。雌雄同体的头脑自有共鸣,易于渗透;因而,情感可以毫无阻碍地沟通、传递;它天生就富于创造力,激情闪耀,浑然一体,没有隔阂…”

也如朱迪·福斯特的知名采访,意指人的魅力正在于性别特质含混时,创作大概亦如是。

而比起这抽象的“新电影”讨论,鱼叔更期待:

有一天,一种真正的新电影可以诞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老登电影 性别平等 电影 女性主义 影视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