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小蜜蜂是一款主打精英化路线的社区产品,但其“学生作品”式的思维模式导致了诸多问题。文章指出,小蜜蜂过分强调标签,例如清北、大厂等,反而阻碍了社区的破圈发展。此外,它缺乏对内容供给和平台飞轮的理解,没有形成差异化功能,难以留住用户和创作者。文章以小红书为例,说明内容社区的成功需要牢牢占据用户心智,并建立一套优质内容的标准和引导机制。最终,文章认为,网易小蜜蜂缺乏创新,难以对小红书产生实质影响,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 **标签化与圈地自萌阻碍破圈:** 网易小蜜蜂过于强调“清北”、“大厂”等标签,走精英化路线,导致社区难以吸引更多用户,阻碍了其破圈发展,局限于小范围用户群体。
📝 **缺乏对内容供给和平台飞轮的理解:** 文章指出小蜜蜂缺乏对内容供给机制的理解,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优质创作者,也未形成内容平台的良性循环,导致内容质量难以保证。
🔄 **功能同质化缺乏差异化:** 小蜜蜂的功能与其他平台,例如小红书等,存在较强的相似性,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难以吸引用户。
💡 **借鉴小红书缺乏创新:** 文章指出小蜜蜂对小红书的借鉴过于表面,缺乏创新性,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
⚠️ **学生思维局限性:** 文章认为小蜜蜂整体呈现出“学生作品”的特征,缺乏对内容社区的深刻理解,导致产品设计和运营存在诸多不足。
网易小蜜蜂:一个标准的“学生作品”学生思维核心的一条就是:对标签的看重。比如对好大学、好公司有种浓浓的滤镜,老喜欢挂在嘴边。小蜜蜂外露标签走精英化路线的圈地自萌行为反而会阻碍社区破圈的速率。筛人群做冷启只能做社交,而不是内容社区。学生作品就容易注重形式,缺乏对于「内容供给」,或者内容平台本身飞轮是如何运转的理解。稀缺的永远是优质的内容,小红书、抖音、B 站 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全品类内容平台的,都是从一个细分垂类做起然后逐步破圈。小红书21年后的增长靠的是牢牢占据了“有帮助”内容的用户心智。清北、大厂人发的朋友圈也是朋友圈,没有一套对供给的标准和引导,是撑不起来一个内容平台的。在一开始肯定会凭借新鲜感吸引一些人,但当新鲜感过去,好的创作者找不到更多的正反馈,消费者也得不到有意思有帮助的内容供给,与其他平台没有任何差异化的功能点,结局也就一眼望得到头。再说说借鉴小红书这事儿,其实有一说一,抄个单点功能太常见了,谁也别说谁。但原封不动项目级的致敬很难不让人怀疑网易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过同时也有很多评论也表达了对小红书当前内容管理的不满,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但网易仅凭一个学生大作业实在难以对小红书产生什么实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