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1月28日
消亡中的客家民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通过实地拍摄闽粤赣边区的客家民居,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面临的困境。客家民居,如围屋、围龙屋、土楼等,曾是客家人聚居、抵御外敌的重要场所,但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建造成本的提高,许多客家民居逐渐废弃,走向消亡。文章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赣南、梅州兴宁、福建永定、南靖以及潮州饶平等地的客家民居现状,并探讨了其衰落的原因,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进化和转型。

🤔**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历史作用:** 客家民居以围拢的构建方式,如围屋、围龙屋、土楼等,营造集体居住空间,在历史上发挥着抵御外敌、团结族群的作用,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客家民居的现状:废弃与消亡:** 闽粤赣边区随处可见废置的客家民居,多数处于倒塌或闲置状态,仅有少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和开发。许多土楼被改建为鸡舍,体现了其衰落现状。

💰**客家民居衰落的原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高昂的建造成本:** 现代人更倾向于居住钢筋水泥楼房,而客家民居多以木头、泥土、砖石为原料,建造成本较高,导致其作为生活方式的衰落。

🏘️**客家民居的进化与转型:旅游开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 部分客家民居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一些居民则在原有宅基地上修建现代建筑,形成了新旧融合的景观,体现了客家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

🏞️**客家民居的地域分布与文化交汇:** 文章介绍了赣南围屋、梅州兴宁的围龙屋、福建永定和南靖的土楼以及潮州饶平的土楼,展现了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现象。

关于客家民居的拍摄,缘于2021年,前往赣州南部拍摄围屋的出差。

在松绑的2023年,或出差、或旅行,又先后走访了梅州兴宁、潮州饶平与福建龙岩、永定等地。对闽粤赣边区的客家民居算是有了粗略的了解。

驱车在闽粤赣边区,无论是江西、广东,还是福建,随处可见废置的客家民居建筑。除了一些被划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个体,得到相对好一点的修缮和开发,其他大部分,都正在经历倒塌、走向消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居单体建筑,客家民居以一种围拢的构建方式来营造一种族群的集体居住的空间。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抵御山寇、团结族群的作用。如今这种聚居的生活空间,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正遭受着摒弃。

客家民居多以木头、泥土、砖石为原料,辅以人工为主的方式进行修筑。比起如今机械化的钢筋水泥楼房,也远需要更多的建造成本。

现代人的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相对高昂的建造成本,造成了客家民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衰落。

赣南

这里的赣南指的是赣州南部的龙南、定南、全南一带。

赣南围屋,以方形为主,在龙南一带分布最多。龙南为赣州县级市,辖区内现有围屋300多座。

△龙南市杨村镇燕翼围。国保。仅有少数老人居住,大部分房屋闲置。

△龙南市杨村镇乌石围。国保。大部分房屋闲置,仅有少数老人居住。部分房屋用于养鸡。

△龙南市杨村镇太平桥。

△龙南市关西新围。国保。景区化运营。

△西昌围和鹏皋围,位于关西新围旁。

△龙南市栗园围。

△龙南市区隘背围。墙壁上有办婚礼残留的对联。

△全南县福星围,位于雅溪古村景区。

△全南县雅凤围,位于雅溪古村景区。

兴宁

在广东梅州,客家民居的营造形式以围龙屋为主。围龙屋是一种半圆形的封闭式建筑。

兴宁是梅州的县级市,现存围龙屋超3000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以下图片均拍摄于兴宁。

△磐安围。省保。

△棣华围。省保。

△其他围龙屋航拍图。有部分已经倒塌。

△鸡舍,似乎是围龙屋的归宿。

闽西

土楼是最知名的客家民居建筑。在福建,有土楼三千多座。

福建西部的永定和南靖,是土楼聚集的地方。世界遗产名录中的46座土楼,在这两地占43座。现今这43座土楼,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

骑摩托在永定和南靖的田里山间穿行,不时可以发现大大小小的土楼。其中有一些土楼空心化,面临坍塌。但一些土楼,仍充满生活气息。

△田螺坑土楼群。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称四菜一汤。

△河坑土楼群。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溪土楼群。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杳村。稻田中的土楼。

△一座新旧混杂的土楼。

△一些坍塌中的土楼。

△初溪土楼群景观。

△秋收的季节。

饶平

从福建漳州的平和县,顺着国道355,进入广东省,可见山谷中一片沃野,这是高度的城镇化的饶平北部区域。

饶平全县有土楼六百余座,其中在饶平北部分布最多。这里是潮客文化交汇之处。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由北部的客语向南部的潮语过渡。在该区域的南部,有一些土楼并非由客家人所营造。

由于城镇化的缘故,更多人选择居住在由钢筋水泥修筑的自建房中。比起闽西山区里的土楼,饶平的土楼荒废率更加高。大部分土楼正在走向坍塌的命运。

由于土地资源的相关政策,一些居民选择在原有土楼的宅基地上,修筑起了自建房,形成了钢筋水泥样式的现代土楼景观。

△土楼航拍俯瞰图。关于土楼的衰退、消亡及进化。

△新彩楼。省保,超过1/4的房屋已坍塌。

△一些土楼景观。

△已有四五十年历史的壁画。

△成为鸡舍,是土楼最后的归宿。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客家民居 围屋 围龙屋 土楼 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