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较为发达,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中处于中游水平。2023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3.38万亿元,全国各省(区、市)排名第14位,但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当年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看,2023年陕西省民间投资活力不足,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落,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明显,同时进出口需求不振,主要依靠消费市场带动经济增长。2024年上半年度,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万亿元,同比增长4.3%。 陕西省三大地区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呈现分化格局。关中地区产业门类较为丰富,支柱产业囊括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系全省经济的中坚力量;其中西安市生产总值为1.20万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在全省经济规模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陕北地区的榆林和延安两市均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采选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为支柱产业,2023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7.7%,其中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省内排名第二。陕南地区工业发展较为落后,经济体量较小。从经济增速来看,2023年陕西省各地市经济均实现正增长,其中西安市和榆林市高于全省水平,分别为5.2%和4.4%,其余地市在1.7%-4.3%区间。 财政实力:2023年,受益于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续增长,当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37.60亿元,收入规模居全国14位,较上年上升3位,但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依赖度仍然较高。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7.9%,当年获得上级补助收入3383.12亿元,对全省财力贡献较大。陕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处于中游水平,2023年收入规模为1785.54亿元,同比下降9.3%。2024年上半年度,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下滑趋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各异,陕西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距较大,西安和榆林两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大幅领先于其他地市,占全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数(剔除省本级)的比重合计为71.1%。从收入构成看,榆林和延安因为煤炭资源税贡献较大,财政收入质量最高,2023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0%和78.0%;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看,除榆林和西安该比率在55%以上外,其余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性较高。 陕西省下辖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差异较大,2023年西安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仍独占鳌头,其余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有限。从增速来看,由于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不佳使得土地出让市场受挫,仅榆林、汉中和西安三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比较来看,大部分地市该比例较上年有所下滑,当年西安、安康、汉中和商洛该比例超过8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大,榆林市该比率仅为12.57%,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最低,其余地市分化明显。 债务状况:2023年以来,陕西省保持较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债务持续增长,绝对规模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地方财力对债务保障程度有所弱化。陕西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和存续规模均处于全国中游,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区域城投债负担尚在可控范围内;但2025-2027年陕西省城投债到期规模大,存在较大的偿付压力,同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覆盖程度较低。 从债务分布看,2023年末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仍主要集中于西安,占比约37%,其余地市规模相对较小。从增速看,各地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现较大增幅;以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来看,陕西省大部分地市债务负担较重,经济及财政排名靠后的陕南地区债务压力尤为突出。陕西省存续期城投债发行主体主要集中于西安;从各地市城投债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来看,西安、渭南和咸阳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从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与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来看,西安该比率超过10倍,城投债务负担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