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部门联合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标志着算法治理或将常态化。算法治理已持续三年,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公众对算法的感知与治理要求仍有差距。平台的推荐算法往往与商业逻辑存在冲突,算法合规可能影响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因此平台内部推动算法治理动力不足。专家认为,算法公开和提高算法透明度是可行的落地措施,可以借鉴全球经验。此次专项行动是对之前相关立法的检验,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将议题落实到位,推动算法治理的有效实施。
🤔 四部门联合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标志着算法治理或将常态化,体现了国家对算法监管的重视。
📊 算法治理与平台商业逻辑存在冲突,算法合规可能影响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平台内部推动算法治理动力不足。
💡 专家认为,算法公开和提高算法透明度是可行的落地措施,可以借鉴全球经验,提高算法的透明度有助于公众理解算法的运作机制。
🔍 此次专项行动是对之前相关立法的检验,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将议题落实到位,推动算法治理的有效实施,确保算法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 公众对算法的感知与治理要求仍有差距,需要加强算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算法的认知,推动算法治理的社会共识。
算法监管旋风刮起,平台如何落地成关键。
11月24日,四部门联合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尽管是周末发布信息,但由于上周中钟睒晱炮轰算法作恶、上周五快手因落实青少年模式不到位等导致违法信息扩散被处罚等消息,受到了市场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往年中央网信办也有算法检查,此次专项行动或意味算法治理的常态化。算法治理自2021年开始,三年间,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然而公众对算法的感知与治理要求之间仍存较大差距。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推荐算法往往是平台最核心、最大利润部门;主要部门背DAU(日活跃用户)指标,算法合规影响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若无外部影响,内部严抓算法治理往往动力不足。也就是说,算法合规与平台的商业逻辑存在核心冲突,两者天然构成张力。“算法治理像瓷器店里抓老鼠”,有专家如此形容。不过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看来,算法公开、提高算法透明度是可以落地的抓手,并且已经过全球经验检验,并非完全“瞎抓耗子”。“其实这一次专项行动,也是对我们之前小、快、灵立法的一次检验,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将一些些议题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