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途牛牛头条 2024年11月24日
週末讀物 | 一年七倍的App貨幣化生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Applovin是一家广告中介公司,通过连接大量尾部互联网应用和广告主,构建双边网络,实现流量变现。今年以来,Applovin利用AI技术提升了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和效率,促进了业务增长,股价也因此大幅上涨。文章探讨了Applovin的商业模式、AI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空间,并将其与其他AI应用股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和潜在风险,以及在中国市场可能面临的挑战。

🤔**Applovin的商业模式:**作为广告中间商,Applovin连接了大量尾部互联网App和广告主,帮助尾部App变现,并为广告主提供精准投放服务,形成双边网络效应。这种模式相比于大型互联网巨头,对广告主更具价格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流量天花板和尾部App成长为巨头的潜在风险。

🚀**AI助力业务增长:**Applovin运用AI技术,包括用户标签算法和AIGC模型,提升了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了广告素材制作成本,从而推动了业务增长和利润率提升。AI技术的应用是Applovin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AI应用股的稀缺性:**文章指出,真正成功的AI应用股往往并非简单地使用外部AI模型,而是拥有独特的AI模型或算法,例如Applovin的标签算法模型和Palantir的独家模型,这种稀缺性决定了AI应用股的数量有限。

📊**Applovin的估值与未来预期:**Applovin的业绩在2023年大幅增长,市场也对其AI应用给予了更高的估值。文章分析了Applovin的估值水平,并探讨了未来业绩持续加速增长的可能性,以及在AI浪潮下其估值提升的空间。

🇨🇳**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文章指出,Applovin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难以复制,因为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占据了大量的尾部应用流量,腾讯的护城河难以逾越。类似心动公司等公司可能与Applovin的模式最为接近,但能否成功还需要观察。

本质上可以看到,因AI而成功的AI应用牛股,还真不是应用外部性能很好的AI模型用得很好的公司,大家都有的东西不构成竞争力。这也决定了,真正的AI应用股也是极少数。今年最火热的AI股是谁,一季度问这个问题,答案还是 $超微电脑 (SMCI.US)$ ,而两个月前问这个问题,答案依然是 $英伟达 (NVDA.US)$ 。而今天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的股票称号落到了一家新公司, $Applovin (APP.US)$ 。这家公司主要做的是一个广告中间商的角色,帮助大量的尾部互联网app,把用户流量时长变现,把广告位放到Applovin的平台上,而同时,Applovin将这些app背后的用户人群标签并分类,将这些广告位整理好提供给广告主。包括但不限于消费品公司、医药公司、其他互联网软件公司。这样就形成了市场可观的双边网络,还不用像外卖或者网约车那样,有大量实物和人员资产参与,全部在网络上运作,轻资产。今年以来,公司运用AI成功促进了业务发展,收入增速逐渐增快,整个华尔街都在期待AI应用侧出现大爆品,来证明Ai的大投入是有价值的,Applovin的成功,自然成为了当前大家想要的答案,在财报的刺激下,股价一年涨了七倍。随着硬件股票整体业绩预期已高,难再有大惊喜,这些应用股也被视作是下一回合的Ai投资核心标的,会延续英伟达的爆发行情。Applovin跟$Palantir (PLTR.US)$并驾齐驱,已经成为了最火热的Ai股,而在中国市场,映射的标的也从硬件算力,切换到了AI应用股票上。当下,还是要理解一下,Applovin会不会像英伟达一样行情持续两年,且后续还有哪些预期的空间。一、流量化的商业模式首先网络广告这门生意本身是互联网最大的生意。一直是巨头们的自留地,腾讯微信、Meta、Google、字节跳动,它们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赚大钱,就是在于,它们有丰富的产品使用基数,很长的日均使用时长,流量即资产,在它们拥有的流量基础上,放入广告位,能够准确投放到全球的用户上,精准投放程度,传播广泛度,肯定比线下的广告更优。   时至今日,任何一个广告主,无论是哪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品、工业品、软件、金融,只要要推广一个新的东西,就绕不开在这些互联网巨头上面的投放。但显然,整个互联网很大,巨头们再牛逼,也无法覆盖全部流量,仍然有许多的人把很多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边沿应用上,包括但不限于:细分赛道的媒体、社交、休闲游戏上。而这些应用开发者,都是小型独立公司,它们很难去找到广大的广告主进行合作,这将耗费大量精力,所以流量变现程度低,这也同样是它们的产品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没什么广告,体验良好。而广告主也不会细分到一个个小应用去逐个投放。但随着巨头们垄断地位日益加强,找腾讯、字节、meta、谷歌们投放广告的门槛越来越高,投入回报比越来越大。相反,通过组合几个合适的小型细分应用,在上面投广告,也能达到精确投放目标人群的目的,却花销更小。这些需求,自然催生了流量变现撮合平台,这也就是Applovin的商业模式。 不过这个模式要滚起来,不容易,小应用要能从Applovin上接到广告费,赚到钱,才会跟你合作。又要广告主愿意在这里打广告,打完有好的回报才行。大部分的广告主,还是首选互联网巨头,它们对整个互联网流量的把控,对人群的覆盖还是最为精准。而且,这些互联网巨头也能承接小APP的变现服务,因为它们有广阔的广告主资源。比如在国内,大量的低变现度小应用,包括众多的小程序游戏,看广告类游戏APP,阅读APP、细分社交媒体赛道APP。它们不会自己接广告,其广告变现功能要接入微信或者字节跳动,让它们来分配广告主的需求并分成。不过,这样的做法终究产生了矛盾,巨头们本来自己就有巨大流量,巨大的广告位,好的广告,优先自己赚,放在自家APP。这就导致,小应用接入互联网巨头广告联盟后,获得的广告收入往往是低质量的。借此,也给了Applovin等发展的机会。   而Applovin的发展,也跟其战略倾向有关,可以看到公司本身也是一个有大量app应用的软件公司,但这几年自营app业务的内购还是广告收入都在下降。而平台收入增加,可以说,公司作为软件公司的功能正在消退。自营app应该是启动阶段,为了自己有足够的广告位置,能吸引广告主而准备的,否则一开始就只有少数第三方小应用的广告位,广告主就不会考虑,业务飞轮就滚不动。而随着大量的小应用接入公司系统,商业模式已成,公司开始赚中间费用,转移中心,开始用第三方尾部app作核心广告位,自己产品的流量也逐渐被替代,合情合理。至此,Applovin完成了业务模式的转变,目前广告中间商业务收入增长超过了软件业务的下降,前者模式更佳,利润率更高,所以,我们最后看到了一个,收入大涨、利润率也暴增的Applovin。当然,这个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收入来自于广告主的投入,整个宏观层面,互联网广告增速不是很快,只是对巨头们有相对的价格竞争力优势,能暂时取得市场份额而已。能赚多少广告费,很取决于广告位置。这跟互联网尾部流量的大小、这些尾部应用接入Applovin的比例相关,是有天花板的,最后再怎么接也不会比meta接广告接得多,期待它成长为互联网巨头不现实。而作为中间商,抽成有限,广告主的费用给到Applovin,打完广告还得分配给各个尾部App开发者,而如果是META,广告费基本都自己赚,因为旗下应用的广告位也是自己的,所以Applovin的模式实际更难一些。   但巨头们有自己的问题,人员冗杂,成本高,研发费用高企,目前Applovin这种新模式,广告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情况下,让模式运行成本更高的Applovin,短期也取得了堪比巨头的利润率。但此模式的还有一种可能性很小的漏洞,有一天,尾部APP,也就是广告位的提供者,有一些会成长为互联网巨头,自己接广告。这时候,广告位资源丢了不少,广告主需求也转移不少,会对Applovin造成较大冲击。这个漏洞有真实例子,tiktok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在meta、google投放广告推广,这两个收广告费收得不亦乐乎,最后发现是自己把tiktok养大了。在Applovin的客户案例里,广告主并不只有消费品或者金融等只想营销的公司,还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也在用Applovin打广告,它们目的当然是流量变现,要么付费内购,要么卖广告位变现,有些公司打广告就奔着以后帮别人打广告而来。   二、未中断的增长而Applovin的成功也不是这个行业模式占优。本质还是广告行业,其他竞争对手都没有吃到红利。比如 $Unity Software (U.US)$ ,公司是一家游戏开发引擎,也有软件变现服务,很多尾部游戏app都是用Unity引擎做的,Unity在游戏开发完成后,打包再提供广告位变现,自然是顺水推舟,有很强的协同优势。但偏偏Unity没有做好,在中间商业务上,被Applovin甩开了一大截,Unity总想着怎么样从尾部App开发者身上赚钱,而不是把目光放到更大,大家建立一个系统,对接广告主,做Meta、Google做的生意。2022年,Applovin向当时市值更大的Unity提出收购,Unity觉得Applovin市值太小,如今看,Applovin无论是业绩市值都大幅甩开Unity,也看不上Unity了。家里地下有金矿,还是有人需要去要饭的。那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呢,一个显然是战略聚焦,如上面所说,中间商要做的就是优化效率,能给广告主真的打出成功广告,才能持续。   Applovin自己也有200个尾部App,广告投放是多放自家,还是大公无私第三方一并看齐,成本是前者更优。但公司应该清楚,做那么多App也没成为软件巨头,不能指望这个。群策群力,吸纳所有尾部App的流量,才能打出高效广告,真正走通模式。而另一点则是在成本和自动化上的优化了,这也牵涉到最核心的主题:AI。在去年,各种模型推出后,公司很快就进行了运用,一个是标签算法,这个就是通过尾部APP有限的使用信息,来归纳使用者属性,标签分类,看看适合什么广告,这个其实跟大部分短视频App的推荐算法是一致的,推荐精准度越高越好,但通过游戏游玩数据和通过用户刷Youtube的停留数据或者Ins的发言图片分析爱好,显然有很大的难度区别,这个推荐模型,自然就是Applovin的功底了,这是一种Ai小模型,是拉开其他公司差距的地方。当然,越头部的广告中间商,越能有更多数据分析,进而做出更精确的标签,可以说,这是一个规模效应极强的模式,谁先做大就有先机。另外,在广告自动化投入上面,公司也是最高效的,公司通过AIGC模型自动生成广告素材,大量减少了传统的设计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再度提升了公司完成广告投放任务的效率。所以说公司的业务被AI促进,没有问题,核心是自己的内部算法小模型和对外部AIGC大模型的合理应用。而公司2021年以来跌幅巨大,现在涨幅又巨大,只能说明,美股对短期业绩的过度反应。   2019年至今,企业业绩一直增长,没有太大的停滞,2022年因为加息和互联网行业景气下行,所以收入不增长了。而利润,则是因为业务的模式切换,所以20-22年,都表现不好。但最惨的时候跌到1倍PS,也算是有点过分了。而2023年,公司的利润率,收入已经新高,而且利润也是大幅爆发,但去年涨了三倍,还没有恢复到21年的股价高位,这说明公司去年估值还是克制的,30倍,一个增速不错的互联网广告公司。2024年以来,公司收入加速到40%,但利润率却从10%提到30%,其实本质就是商业模式更替完成。而市场识别到公司的脱胎换骨本质是Ai化后,估值涨得比业绩多,提升了2倍,广告商的估值可能是30倍PE,而AI应用估值是90倍。去年的业绩没有归为AI+,估值没有溢价,而现在看一切都不一样了。AI+确实是对增长有加成的,但与英伟达不同,软件公司目前的涨幅还是靠估值提升,但英伟达至今两年,每个季度的前瞻利润算估值,没有太高过。当然,市场的理解可能是,卖硬件终究是一锤子买卖,有周期性,但软件长赚长有,所以估值提升得更乐观。但不管怎么说,Applovin都是一个教大家如何用好AI的实例。假设业绩未来还能处于加速状态,即营收增速大于50%,那么,Applovin的估值提升,还有继续吹泡沫的空间。AI的优点,往往是给到那些善于利用AI的公司,尤其是变革行业传统商业模型的公司。但最关键的是,抢利润的目标,是真正的大巨头。如果不是目标meta、google的市场,Applovin也很难有那么大幅度的业绩爆发空间。对于很多AI应用,还没搞清楚商业变现方向,替代谁当下利润空间的,是很难取得这样的成绩的。而相同的模式搬到国内来,很难有Applovin这样的空间,首先是尾部应用小程序更多地通过微信小程序而不是APP运行,腾讯加固了护城河,也让广告中间商更难出现了。业务模式里,给大量小游戏作驱动分发的$心动公司 (02400.HK)$,可能状态最接近。但能不能做好,这个是跟Unity一样的疑虑,运用AI是一种能力,不是说一样的食材就能大概率做出一样的饭。   结语Applovin的成功是Ai的成功,但也不完全是,没有AI大模型的爆发,公司也在积极转变模型,事实上是合适的战略专注。AI只是加速了这一点到来,但长期看,比如用外部的AIGC模型生产广告素材,减少成本,其他竞争者公司就不能模仿吗,肯定也能。大家都用就等于没用Ai,决定性的关键还是自有的标签算法模型,当然这个也算AI小模型。所以本质上可以看到,因AI而成功的AI应用牛股,还真不是应用外部性能很好的AI模型用得很好的公司,大家都有的东西不构成竞争力,Palantir也是独家模型驱动。这也决定了,真正的AI应用股也是极少数。编辑/Somer 本質上可以看到,因AI而成功的AI應用牛股,還真不是應用外部性能很好的AI模型用得很好的公司,大家都有的東西不構成競爭力。這也決定了,真正的AI應用股也是極少數。今年最火熱的AI股是誰,一季度問這個問題,答案還是 $超微電腦 (SMCI.US)$ ,而兩個月前問這個問題,答案依然是 $英偉達 (NVDA.US)$ 。而今天回答這個問題,最合適的股票稱號落到了一家新公司, $Applovin (APP.US)$ 。這家公司主要做的是一個廣告中間商的角色,幫助大量的尾部互聯網app,把用戶流量時長變現,把廣告位放到Applovin的平台上,而同時,Applovin將這些app背後的用戶人群標籤並分類,將這些廣告位整理好提供給廣告主。包括但不限於消費品公司、醫藥公司、其他互聯網軟件公司。這樣就形成了市場可觀的雙邊網絡,還不用像外賣或者網約車那樣,有大量實物和人員資產參與,全部在網絡上運作,輕資產。今年以來,公司運用AI成功促進了業務發展,收入增速逐漸增快,整個華爾街都在期待AI應用側出現大爆品,來證明Ai的大投入是有價值的,Applovin的成功,自然成爲了當前大家想要的答案,在業績的刺激下,股價一年漲了七倍。隨着硬件股票整體業績預期已高,難再有大驚喜,這些應用股也被視作是下一回合的Ai投資核心標的,會延續英偉達的爆發行情。Applovin跟$Palantir (PLTR.US)$並駕齊驅,已經成爲了最火熱的Ai股,而在中國市場,映射的標的也從硬件算力,切換到了AI應用股票上。當下,還是要理解一下,Applovin會不會像英偉達一樣行情持續兩年,且後續還有哪些預期的空間。一、流量化的商業模式首先網絡廣告這門生意本身是互聯網最大的生意。一直是巨頭們的自留地,騰訊微信、Meta、Google、字節跳動,它們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賺大錢,就是在於,它們有豐富的產品使用基數,很長的日均使用時長,流量即資產,在它們擁有的流量基礎上,放入廣告位,能夠準確投放到全球的用戶上,精準投放程度,傳播廣泛度,肯定比線下的廣告更優。   時至今日,任何一個廣告主,無論是哪個行業的,能源、消費品、工業品、軟件、金融,只要要推廣一個新的東西,就繞不開在這些互聯網巨頭上面的投放。但顯然,整個互聯網很大,巨頭們再牛逼,也無法覆蓋全部流量,仍然有許多的人把很多的時間花在大量的邊沿應用上,包括但不限於:細分賽道的媒體、社交、休閒遊戲上。而這些應用開發者,都是小型獨立公司,它們很難去找到廣大的廣告主進行合作,這將耗費大量精力,所以流量變現程度低,這也同樣是它們的產品具有相對優勢的地方,沒什麼廣告,體驗良好。而廣告主也不會細分到一個個小應用去逐個投放。但隨着巨頭們壟斷地位日益加強,找騰訊、字節、meta、谷歌們投放廣告的門檻越來越高,投入回報比越來越大。相反,通過組合幾個合適的小型細分應用,在上面投廣告,也能達到精確投放目標人群的目的,卻花銷更小。這些需求,自然催生了流量變現撮合平台,這也就是Applovin的商業模式。 不過這個模式要滾起來,不容易,小應用要能從Applovin上接到廣告費,賺到錢,才會跟你合作。又要廣告主願意在這裏打廣告,打完有好的回報才行。大部分的廣告主,還是首選互聯網巨頭,它們對整個互聯網流量的把控,對人群的覆蓋還是最爲精準。而且,這些互聯網巨頭也能承接小APP的變現服務,因爲它們有廣闊的廣告主資源。比如在國內,大量的低變現度小應用,包括衆多的小程序遊戲,看廣告類遊戲APP,閱讀APP、細分社交媒體賽道APP。它們不會自己接廣告,其廣告變現功能要接入微信或者字節跳動,讓它們來分配廣告主的需求並分成。不過,這樣的做法終究產生了矛盾,巨頭們本來自己就有巨大流量,巨大的廣告位,好的廣告,優先自己賺,放在自家APP。這就導致,小應用接入互聯網巨頭廣告聯盟後,獲得的廣告收入往往是低質量的。藉此,也給了Applovin等發展的機會。   而Applovin的發展,也跟其戰略傾向有關,可以看到公司本身也是一個有大量app應用的軟件公司,但這幾年自營app業務的內購還是廣告收入都在下降。而平台收入增加,可以說,公司作爲軟件公司的功能正在消退。自營app應該是啓動階段,爲了自己有足夠的廣告位置,能吸引廣告主而準備的,否則一開始就只有少數第三方小應用的廣告位,廣告主就不會考慮,業務飛輪就滾不動。而隨着大量的小應用接入公司系統,商業模式已成,公司開始賺中間費用,轉移中心,開始用第三方尾部app作核心廣告位,自己產品的流量也逐漸被替代,合情合理。至此,Applovin完成了業務模式的轉變,目前廣告中間商業務收入增長超過了軟件業務的下降,前者模式更佳,利潤率更高,所以,我們最後看到了一個,收入大漲、利潤率也暴增的Applovin。當然,這個模式並不是完美無缺的,收入來自於廣告主的投入,整個宏觀層面,互聯網廣告增速不是很快,只是對巨頭們有相對的價格競爭力優勢,能暫時取得市場份額而已。能賺多少廣告費,很取決於廣告位置。這跟互聯網尾部流量的大小、這些尾部應用接入Applovin的比例相關,是有天花板的,最後再怎麼接也不會比meta接廣告接得多,期待它成長爲互聯網巨頭不現實。而作爲中間商,抽成有限,廣告主的費用給到Applovin,打完廣告還得分配給各個尾部App開發者,而如果是META,廣告費基本都自己賺,因爲旗下應用的廣告位也是自己的,所以Applovin的模式實際更難一些。   但巨頭們有自己的問題,人員冗雜,成本高,研發費用高企,目前Applovin這種新模式,廣告投入產出比更高的情況下,讓模式運行成本更高的Applovin,短期也取得了堪比巨頭的利潤率。但此模式的還有一種可能性很小的漏洞,有一天,尾部APP,也就是廣告位的提供者,有一些會成長爲互聯網巨頭,自己接廣告。這時候,廣告位資源丟了不少,廣告主需求也轉移不少,會對Applovin造成較大沖擊。這個漏洞有真實例子,tiktok在發展的過程中大量在meta、google投放廣告推廣,這兩個收廣告費收得不亦樂乎,最後發現是自己把tiktok養大了。在Applovin的客戶案例裏,廣告主並不只有消費品或者金融等只想營銷的公司,還有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也在用Applovin打廣告,它們目的當然是流量變現,要麼付費內購,要麼賣廣告位變現,有些公司打廣告就奔着以後幫別人打廣告而來。   二、未中斷的增長而Applovin的成功也不是這個行業模式佔優。本質還是廣告行業,其他競爭對手都沒有吃到紅利。比如 $Unity Software (U.US)$ ,公司是一家遊戲開發引擎,也有軟件變現服務,很多尾部遊戲app都是用Unity引擎做的,Unity在遊戲開發完成後,打包再提供廣告位變現,自然是順水推舟,有很強的協同優勢。但偏偏Unity沒有做好,在中間商業務上,被Applovin甩開了一大截,Unity總想着怎麼樣從尾部App開發者身上賺錢,而不是把目光放到更大,大家建立一個系統,對接廣告主,做Meta、Google做的生意。2022年,Applovin向當時市值更大的Unity提出收購,Unity覺得Applovin市值太小,如今看,Applovin無論是業績市值都大幅甩開Unity,也看不上Unity了。家裏地下有金礦,還是有人需要去要飯的。那勝利的關鍵是什麼呢,一個顯然是戰略聚焦,如上面所說,中間商要做的就是優化效率,能給廣告主真的打出成功廣告,才能持續。   Applovin自己也有200個尾部App,廣告投放是多放自家,還是大公無私第三方一併看齊,成本是前者更優。但公司應該清楚,做那麼多App也沒成爲軟件巨頭,不能指望這個。群策群力,吸納所有尾部App的流量,才能打出高效廣告,真正走通模式。而另一點則是在成本和自動化上的優化了,這也牽涉到最核心的主題:AI。在去年,各種模型推出後,公司很快就進行了運用,一個是標籤算法,這個就是通過尾部APP有限的使用信息,來歸納使用者屬性,標籤分類,看看適合什麼廣告,這個其實跟大部分短視頻App的推薦算法是一致的,推薦精準度越高越好,但通過遊戲遊玩數據和通過用戶刷Youtube的停留數據或者Ins的發言圖片分析愛好,顯然有很大的難度區別,這個推薦模型,自然就是Applovin的功底了,這是一種Ai小模型,是拉開其他公司差距的地方。當然,越頭部的廣告中間商,越能有更多數據分析,進而做出更精確的標籤,可以說,這是一個規模效應極強的模式,誰先做大就有先機。另外,在廣告自動化投入上面,公司也是最高效的,公司通過AIGC模型自動生成廣告素材,大量減少了傳統的設計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這再度提升了公司完成廣告投放任務的效率。所以說公司的業務被AI促進,沒有問題,核心是自己的內部算法小模型和對外部AIGC大模型的合理應用。而公司2021年以來跌幅巨大,現在漲幅又巨大,只能說明,美股對短期業績的過度反應。   2019年至今,企業業績一直增長,沒有太大的停滯,2022年因爲加息和互聯網行業景氣下行,所以收入不增長了。而利潤,則是因爲業務的模式切換,所以20-22年,都表現不好。但最慘的時候跌到1倍PS,也算是有點過分了。而2023年,公司的利潤率,收入已經新高,而且利潤也是大幅爆發,但去年漲了三倍,還沒有恢復到21年的股價高位,這說明公司去年估值還是剋制的,30倍,一個增速不錯的互聯網廣告公司。2024年以來,公司收入加速到40%,但利潤率卻從10%提到30%,其實本質就是商業模式更替完成。而市場識別到公司的脫胎換骨本質是Ai化後,估值漲得比業績多,提升了2倍,廣告商的估值可能是30倍PE,而AI應用估值是90倍。去年的業績沒有歸爲AI+,估值沒有溢價,而現在看一切都不一樣了。AI+確實是對增長有加成的,但與英偉達不同,軟件公司目前的漲幅還是靠估值提升,但英偉達至今兩年,每個季度的前瞻利潤算估值,沒有太高過。當然,市場的理解可能是,賣硬件終究是一錘子買賣,有周期性,但軟件長賺長有,所以估值提升得更樂觀。但不管怎麼說,Applovin都是一個教大家如何用好AI的實例。假設業績未來還能處於加速狀態,即營收增速大於50%,那麼,Applovin的估值提升,還有繼續吹泡沫的空間。AI的優點,往往是給到那些善於利用AI的公司,尤其是變革行業傳統商業模型的公司。但最關鍵的是,搶利潤的目標,是真正的大巨頭。如果不是目標meta、google的市場,Applovin也很難有那麼大幅度的業績爆發空間。對於很多AI應用,還沒搞清楚商業變現方向,替代誰當下利潤空間的,是很難取得這樣的成績的。而相同的模式搬到國內來,很難有Applovin這樣的空間,首先是尾部應用小程序更多地通過微信小程序而不是APP運行,騰訊加固了護城河,也讓廣告中間商更難出現了。業務模式裏,給大量小遊戲作驅動分發的$心動公司 (02400.HK)$,可能狀態最接近。但能不能做好,這個是跟Unity一樣的疑慮,運用AI是一種能力,不是說一樣的食材就能大概率做出一樣的飯。   結語Applovin的成功是Ai的成功,但也不完全是,沒有AI大模型的爆發,公司也在積極轉變模型,事實上是合適的戰略專注。AI只是加速了這一點到來,但長期看,比如用外部的AIGC模型生產廣告素材,減少成本,其他競爭者公司就不能模仿嗎,肯定也能。大家都用就等於沒用Ai,決定性的關鍵還是自有的標籤算法模型,當然這個也算AI小模型。所以本質上可以看到,因AI而成功的AI應用牛股,還真不是應用外部性能很好的AI模型用得很好的公司,大家都有的東西不構成競爭力,Palantir也是獨家模型驅動。這也決定了,真正的AI應用股也是極少數。編輯/Somer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pplovin AI应用 广告中介 流量变现 AI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