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2024年11月22日
抱上车企的大腿 成了智驾公司的版本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L4自动驾驶公司近年来发展面临困境,融资难、成本高、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倒闭或转型。文章分析了L4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资本狂热到如今的理性回归,探讨了L4企业面临的挑战,包括高昂的研发成本、安全事故的风险以及与主机厂合作的困境。最终指出,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寻求与主机厂合作,转型为L2+辅助驾驶方案,可能是L4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 **L4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历程:**从2012年深度学习兴起,资本涌入,到2019年融资额大幅下降,L4企业面临“断奶”困境,被迫寻求新的商业化路径,如上市融资、商用车开发和与主机厂合作等。

💰 **L4自动驾驶高昂成本:**激光雷达、人力成本、云端算力以及无人车队运营等,导致L4企业持续亏损,例如Cruise三年亏损15.12亿美元,部分企业难以支撑高额投入。

🚧 **L4自动驾驶安全事故风险:**Waymo和Uber等公司发生的测试事故,引发公众对L4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担忧,导致资本市场对该行业信心下降,也加剧了L4企业的发展压力。

🤝 **L4自动驾驶与主机厂合作的困境:**主机厂自身拥有智驾团队,对L4企业存在压价、挖人等行为,导致L4企业难以获得公平的合作机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 **L4向L2+转型:**转向为主机厂提供辅助驾驶方案,成为L4企业目前较为现实的生存路径,但面临着技术适配、组织执行力等挑战,竞争也更加激烈。

又一家 L4 智驾公司“投敌”了!

最近,元戎启行宣布获得某主机厂 1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创下今年自动驾驶行业最大融资记录。

虽然元戎没有公布具体是哪个主机厂,但是有多方消息透露这就是最近智驾突飞猛进的长城汽车。

是不是真的不好说,但魏派蓝山的智驾确实可以,敬请期待汽车部视频。

元戎 CEO 周光还说手上有多个品牌超过 10款量产车型,明年将迎来量产爆发期,这日子一天天的也是好起来了。

这家 2019 年成立的自动驾驶公司,在经过最初的无人驾驶探索期之后,很快就冷静下来,转头寻求商业化落地。凭借低价、高质陆续获得了阿里、东风、复星锐正等资本的投资,直到现在抱上了长城的大腿。

相比友商,抱到大腿的元戎们无疑是 L4 企业里幸运的。

含着福特金钥匙出生的 Argo AI ,搞 Robotaxi 3 年烧光 36 亿美元,在 2022 年宣布倒闭;估值一度超过 10亿美元的禾多科技,今年 8 月解散了研发部门,创始人倪凯出走,大抵是寄了。

这鲜明的对比,或许,现在 L4 公司的版本答案就是得找个 “榜一大哥” 了。

要想知道 L4 公司为啥会混得那么惨,可能咱们得回到那个“为梦想发烧”的年代。

2012 年计算机深度学习兴起,大家本能的觉得,你都可以分清楚物体的定义了,那用来帮助车子进行避障岂不是信手拈来?

加上谷歌无人车获得上路测试许可,特斯拉也在 2014 年发布了 Autopilot ,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风投资本疯狂涌入自动驾驶赛道。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统计,2015-2017短短两年,全球自动驾驶相关的融资额达到1438亿美元。

那时,自动驾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巅峰时期,有超过 50家自动驾驶企业在硅谷进行测试。

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是围绕百度、清华、中科院三大“ AI 黄埔军校”,涌现出 APOLLO 、 Momenta 、小马智行等一大批新兴智驾公司。

不出意外的话就该出意外了,大家很快就发现,你这 Robotaxi 烧钱烧的也忒狠了。

Foothill Ventures投资人邵旭辉表示,由于产能不足,当时一台激光雷达能卖到8万美金以上,一辆原价三四万美元的车经过智驾改装之后轻轻松松翻个四五倍。

这还只是硬件,还有人力成本、云端算力的支出、无人出租车队的运营,无一不是花钱的大头。通用曾经披露过,2016到2018三年间,Cruise亏损了15.12亿美元,独木难支的通用最后只能接受外部融资。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快速烧钱的同时,随着测试的深入,无人驾驶终于还是出现了安全事故。

2018 年, Waymo 在一次测试中给一辆摩托创飞了。隔壁的 Uber 更加严重,直接撞倒了行人并致其死亡,这一事故间接导致了 Uber 退出智驾竞赛。

而严重的伤亡事故也在告诉人们,咱们离无人驾驶还远着呢,于是,资本很快就回归了理性。2019 年,投融资金额从 811 亿元下降到 184.2 亿元,同比下降了77.3%。

所以,“断奶”之后, L4 企业们只能开始自主求生。目前路子主要有三条,一是上市融资,继续搞无人车;二是造商用车,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就是依托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降级做 L2 ,抱车企大腿。

其中,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就是上市阵营中的代表。就上个月,文远知行美股上市成功,一经开盘涨至熔断,目前市值已经超过 60亿美元。

但是在吸金的背后,文远的落地情况并不乐观,脖子哥最近去了广州车展,顺带体验了一下其广州大本营商业化的运作,文远知行的 Robotaxi 能见度甚至不如武汉的“勺萝卜”,只在黄埔区有很小的一块测试区域。

而无人巴士咱们也问了问当地居民,他们表示那个琶洲巴士在宽敞的 4 车道开三四十,除了安全员也没见人坐过。这么个现状,上市融资的钱能烧多久,我不好说。

那现在路上也有不少顺丰的无人快递车在跑,商用车这条路能行吗?脖子哥采访了一位从事无人商用车开发的工程师霉霉(化名),他的回答是:如行。

商用车属于隔行如隔山,以智慧矿山项目为例,普通的激光雷达根本承受不住矿区的颠簸,必须开发专用的减震系统才行。而且目前无人矿车的效率只能达到有人矿车的 70%-80%,还在小规模试点,仍需时日。

换到公路运输上又不一样了,开发自动驾驶卡车的卡尔动力工程师们发现,破烂不堪的国道有着各种层出不穷的 corner case 。他们最后选择了用一辆人开的车带着1-5辆自动驾驶卡车组成“毛毛虫”编队这种折中的办法。

商业化效果虽然不错,但也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并且,中国 70%的货车都是私人所有,能够这样成建制的车队仍然是少数。

所以,商用车的泛用性并不是特别高。。。现在三条道路里,唯一跑通的就是从 L4 转向 L2+,给车企做辅助驾驶方案。

在供应商里负责产品的霏霏(化名)告诉脖子哥,这也是在“求生”的大环境下最合理的行为。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 Momenta 了,他们获得了奔驰、丰田、上汽等车企的投资,影响力大到车企发布会都要拿来作为宣传点。

但人家 Momenta 成立之初就用“两条腿”走路,一边做量产的 L2 方案,既能卖给车企又能收集数据,另一边则全力发展无人驾驶。

而更多后知后觉转型做 L2 的 L4 企业,只能无奈成为段子里的那个“乙方”。Cruise 高级主任科学家张航在接受硅谷 101 采访时就说过,由于智驾硬件的差异, L4 方案并不是简化一下就能变成 L2 的。

这无疑增加了 L4 企业转型的难度,更容易从一个技术问题,转变成组织执行力问题了。

更加要命的是,现在的主机厂们自己就有智驾团队,一边压价,一边挖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案例层出不穷, L4 企业们怎么办?很简单,凉拌。

没有车,就没有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再好的想法都无法落地。而另一边,随着大疆、华为等巨头进场,竞争格局则变得更加激烈。

尽管霏霏说咱们现在各家的方案已经可以满足L3(受限于法规无法落地),差距并不会太大。

但很明显的是,大疆、华为他们兵强马壮、粮草殷实,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哪哪都比不过,太难了。

Emmmmm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简直就是在重蹈 AI 被互联网大厂占据的覆辙。

虽然业界的大家都在硬撑,等待下一个经济周期重新验证自己的智驾路线,但就目前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

抱上车企的大腿,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L4自动驾驶 主机厂 商业化 融资 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