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1月21日
被“性污名化”的羽毛球,招谁惹谁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香港羽毛球因教材中将打羽毛球作为处理性冲动的建议,引发了网络热议,并出现了各种恶俗的网络用语和污名化行为。一些人将羽毛球与性暗示联系起来,甚至出现了将羽毛球设计成性病形状的宣传海报,引发了大众的批评和担忧。这起事件反映了网络环境下语言的滥用和对体育运动的无端污名化,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羽毛球作为一项大众喜爱的运动,不应该被如此污名化,维护体育运动的积极形象,抵制网络暴力至关重要。

🤔香港教育局教材中将打羽毛球作为处理性冲动的建议,引发了网络热议,部分网友认为教材内容“思想太过时”且与社会脱节,导致羽毛球被污名化。

😈一些网络用户和媒体借机玩梗,将羽毛球与性暗示联系起来,并创造了各种恶俗的网络用语,将羽毛球“性化”。

🦠默沙东药厂香港分部制作的HPV宣传海报将羽毛球设计成“菜花”形状,进一步加剧了羽毛球的污名化,引发了大众的批评和抵制。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香港乃至中国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应该被无端污名化,需要维护其积极健康的形象。

⚠️这起事件警示我们,网络环境下语言的滥用和对体育运动的无端污名化需要引起警惕,维护网络文化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在香港,不要轻易约人打羽毛球,容易被当成‘性暗示’。”

这句让内地网友一头雾水的提醒,是近段时间羽毛球在中国香港的真实处境。而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今年夏天。

8月份,香港教育局面向初中生推出《公民、经济与社会科》的新编教材,在“合乎情礼的亲密关系”单元中呼吁学生要发乎情止乎礼,避免上头越界。为此,课本还在模拟情境板块中贴心附上了解决方法:

“若与异性独处时出现生理反应,可以立即离开现场,或一起到运动场打羽毛球。”

教育局的本意是让有“性冲动”的未成年人通过适度运动发泄精力、释放情绪,但教材一经公布,随即引发热议,部分青年网友炮轰编撰者“思想太过时”“与社会脱节”。

被作为举例单独提出的羽毛球,也陷入了舆论漩涡。

“今晚打不打羽毛球?”

“FWB=Friends With Badminton”

“Badminton=Bed文凭”

一时间,有关羽毛球的各种恶俗烂梗频繁涌现,外媒则纷纷以猎奇角度跟进报道。甚至连当地羽毛球选手也在社交媒体上推波助澜,为这场闹剧不断加码。

要知道,羽毛球运动常年位居“香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前列。官方在关于未成年人性冲动处理的方法建议上直接关联羽毛球,自然容易让这项运动在网上被反复“鞭笞”。

但随着玩梗过火,人们开始察觉到背后隐藏的恶念。

被断章取义后,“羽毛球禁欲”成了孤立无援的蹩脚实例,更有一小撮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以此为切口抨击香港的教育理念,借机发泄心中不满,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狂吠的机会。

“热度”之下,羽毛球成了牺牲品。

到这里,事情还没完。

9月份,默沙东药厂香港分部制作的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宣传海报,为了蹭热度竟然将羽毛球设计成让人san值掉光的“菜花”形状,球拍中部则赫然写着“HPV”的大字,令人作呕。

而在作为健康大使的香港顶流姜涛和影帝冯德伦的传播加持之下,这幅海报流传甚广——当“羽毛球成为性暗示”的话题还未在内地掀起波澜时,它成了为数不多率先被搬运到小红书上的素材。

震惊之余,正常的网友对如此的污名化通通表示不可理喻,还有不少羽球人瑟瑟发抖:“难道我以后买球拍还得保密发货?”

宣传海报

这场掩饰在集体狂欢之下的“围剿”,无论对于羽毛球运动,还是对于热爱羽球的球迷而言,都是一场“造黄谣”式的无妄之灾。

试问,某些空空如也的大脑里到底充斥了多少“黄色废料”,才能利用如此低俗的恶趣味将羽毛球打造成“性”的符号?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报告,我国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口高达2.5亿,凭借显著的健身效果和强大的社交属性,它还获得了“体制内第一运动”的称号,堪称大众喜闻乐见的国民级体育项目。

但就是这样的运动,在香港竟然沦落到了被“性化”的地步。

通过挤占正常词汇来污名化一项体育运动,对转发者只是轻飘飘的玩梗行为,对外媒而言也不过是攫取流量顺便拉踩的趁手工具,但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羽球领域,再小的涟漪也足以引发巨浪。

试想,如果某天搭伙打球变得羞于启齿,甚至需要着重解释“约球”并非“约炮”,那将是何等的荒谬与龌龊。

娱乐至死的年代,绝不能轻视语言之于意义的塑造力。

毕竟,当初谁也不会想到“奇葩”“三八”等词语,在如今被附加的贬义会远超本义。

一言可以兴废。

事实上,同为国民小球的乒乓球也曾遭遇飞来横祸。2015年春晚小品上,一句说错台词的“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就曾招致乒坛震动、舆情滔天。

虽然得益于各方及时的沟通解释,误会得以迅速澄清,但此事也足以证明,承载中国体育辉煌的运动从不该与黄赌毒绑定。

而相较于“口误”,此次港圈的“性化羽球”现象更是掺杂了主观恶意的结果,值得引起警惕。

如果有人觉得积极健康的羽毛球形状是“性病的花菜”,那一定是ta脑子里长了“花菜”。

最后,再次强调我们的立场:

1. 玩梗需适度;

2. 羽毛球,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运动方式;

3. 任何运动项目,都不应被无端污名化。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羽毛球 性化 网络暴力 香港 污名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