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1月21日
高校博士,集体“市场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年来,博士专业学位数量大幅增长,专业博士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标志着博士教育正逐渐走向市场化。这种趋势源于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然而,专业博士的市场化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博士培养质量的提升空间等。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专业博士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真正发挥社会价值。

🤔 **专业博士学位点数量大幅增加,招生规模扩大8倍:**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显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量增加177%,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数量比五年前增长了8倍,反映出博士教育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 **专业博士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专业博士培养方向偏向于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尤其在理工科领域,旨在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弥补企业研发队伍中博士人才的缺口。

💡 **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科研注重理论创新,而企业更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博士培养中需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缩小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 **博士学位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门槛:**博士学位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刚需品”,专业博士的培养模式更贴近市场需求,但也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培养质量,确保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 **借鉴国外经验,优化专业博士培养模式:**国外在专业博士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指导委员会”模式、德国结构化培养模式、英国协同培养模式等,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提升专业博士培养质量。

既然博士就业难,那就迎合市场,按照就业需求定制“专业博士”……

据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显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量比旧版大大增加,增加了177%。

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8倍。通过专业学位博士点获批数量较多的专业来看,专业博士在高校和专业的分布明显偏向于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

当博士学位成为可以批量发放的“证书”,博士成为走向就业市场的重要门槛,博士只不过是发offer前一个筛选“学历”的条件。专业博士“大热”,似乎正在让博士集体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专业博士=博士“市场化”

所谓博士“市场化”,即区别于以往主流基础学科的学术型博士培养路线,由市场需求决定博士的培养方向、博士供需关系,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

一是,专业博士的持续扩招,作为博士“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已于多个政府文件有所体现:“推进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占比……”,这是近期两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格外亮眼的一句描述。

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今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下达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新增8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7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52个。全国专业博士学位点数量从407个增加至759个,增幅达86.2%。

二是,在培养方向和需求导向上,专业博士以贴近“市场”为主要特点。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博士以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的理工科方向专业为主。资料显示,本轮专业学位博士点设立,材料与化工获批数量居首,通过率63%为最高,46个推荐学位点获批29个。其次为电子信息推荐学位点获批24个。在新增学位点数量前十的博士专业学位中,排名前八的均系工学门类。

此外,在需求导向上,由于专业博士是以业界高端人才为培养方向,成为当前博士申报的热门类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表示:“目前,企业中的研究型岗位尚未被完全开发,许多企业并未发展为研发型企业。”他认为:“博士扩招,尤其是专业博士扩招,有助于培养尖端人才加入企业研发队伍,促进企业转型,从而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目前,专业博士还存在很大缺口。”

市场化的博士,不一定有市场

诚然,以业界需求为培养方向、重实践应用的培养方式,专业博士在让博士进一步走向市场。但,市场化的博士,就一定会有市场吗?

一方面,高校一侧,专业博士学位点大范围设立,确保专业博士在数量上的稳定增长。但在培养质量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长三角211高校材料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姜珊介绍道:“高校做科研注重的是有新想法、新技术,企业做产品则是要解决系统性问题,受制于企业研发思维,高校‘理论’式的科研创新往往与‘市场’相差较远。虽然专业博士在培养上注重实践应用,但在产品化、系统化思维上,仅仅是定期实习还难以达到”。

另一面,博士一侧,专业博士大热,究其原因,是博士学位成为步入社会的刚需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攻读博士学位,以培育自身社会竞争力,3~5年攻读博士的时间成本不能避免。此外,较之学术型博士,专业博士贴近市场的培养需求和多样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也是众多博士涌向专博赛道的主要动机。然而,相对多元化的专博考评条件,能否在短期内培育出企业所需的“市场化”、“产业化”人才条件,这仍待商榷。

博士,该如何走向市场

正如此前在《韩启德院士:中国如此之大,为什么容纳不了那么多博士?》中所言:“博士通胀袭来,大学博士的‘学历红利’正悄然褪去。”同时,我国的博士“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那么,专业博士又能凭借什么具备“市场化”优势,真正走向市场?对此,我们或可从外国专业博士相关制度设计借鉴一二。

在培养模式上,国外的专业博士培养模式起步较早:美国“指导委员会”集体承担博士培养责任,联合导师、多样化的导师团队以拓展学生研究视野,指导博士生科研实践。德国模式以结构化培养制度保障博士培育质量,诸如博士班、博士培养中心等机构明确博士培养目标、培养流程及要求,在培养理念上有着可靠的制度化质量保障。英国搭建了专门的协同培养运行机制保障博士培养专业度。以英国博士培养中心为例,各研究委员会与大学、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结合学术研究与专业知识以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

在博士培养是否具备“市场精准度”上,美国模式以结构化系统课程和高强度科研训练保障博士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设立博士“淘汰机制”以保障博士培育质量。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等硬指标要求博士群体以匹配社会需求。英国模式,强化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治理理念,“延伸”博士综合竞争力以助力博士生走出“象牙塔”,更好的投入社会。比如,在博士培育中,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科研资金与实践平台,并将研究成果商业化,以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相比之下,我国当前在专业博士之外,也建立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来促进博士生的协同培养,但在博士“市场化”程度上,目前还缺少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相应组织机制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指出,“目前,企业中的研究型岗位尚未被完全开发,许多企业并未发展为研发型企业,急需博士人才参与其中。”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企业研发队伍中博士学位人数占比与国际差距较大,美国企业研发队伍拥有超20万名博士,而国内企业研发队伍中只有5万名左右。

写在最后

目前,受到政策大力倾斜,博士“市场化”仍将继续。专业博士,出于其更注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在规模上将获得大幅扩展。并且,短期内这种变化难以改变。对此,我们还需思考的是,如何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进一步聚焦专业博士发展方向、让专业博士于企业转型深度结合,助推专业博士群体发挥其真正社会价值。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专业博士 博士教育 市场化 人才培养 就业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