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企业如何把ESG融入业务,是ESG圈讨论最多、也最头疼的问题。
“ESG战略制定得很好,但落在业务上推不动。”不止一位ESG从业者表达过这种无奈。
有一种解决办法正在流行——把ESG作为绩效考核,和高管薪酬挂钩。换句话说,ESG,成了企业高管身上的OKR。很多大公司,尤其是外企和互联网大厂,已经在做这件事。比如最近一个月内公布把ESG指标和高管薪酬挂钩的,就有乐高和蚂蚁。
乐高5月宣布,从2024年起,把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以及一小部分范围3(商务旅行),纳入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全体员工奖金考核机制。公司之后对范围3的考核类别还会扩大。
乐高2023年可持续报告截图
蚂蚁集团也在6月最新发布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出,首次将风险管理和ESG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年度考核并与高管薪酬挂钩。
想让ESG落地,从一个部门的事变成所有部门的事,不能指望员工们为爱发电。从OKR切入,是推进ESG执行的关键一步。
从悬浮的战略,到关系个人利益的OKR,这股ESG风潮势必会在企业内部掀起一场组织管理变革。无论是管理层、ESG团队还是业务部门,都需要做好准备,迎接这场变革中的考验、质疑、阵痛,以及新的机遇。
01 像管理业务那样,去管理ESG
CEO坐镇,用5个多小时开会,逐个过每一位业务高管在ESG方面的OKR。
这是企业里真实发生的场景。高管们都很熟悉业务,可当业务关联起ESG,他们对OKR的表述则不够成熟:有的只谈愿景、价值观,有的直接照搬业务指标。这反映出,身处这场变革中心的企业高管们,他们对ESG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把ESG融入业务的能力,都尚在早期,需要一个调试升级的过程。
这也情有可原。无论对企业还是高管个体,推行ESG,都没有太多成熟先例可以直接抄作业。大公司普遍用OKR、薪酬考核这种方式,是参照了相对成熟的业务管理方法去做ESG管理——切换到业务的视角去打开ESG,二者才会有更多融合的可能。
过去几个月,国内ESG政策标准密集出台,这波确定性趋势下,企业端频频发力ESG管理。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新成立的ESG委员会数量显著增加。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今年一季度有36家A股公司新设ESG委员会,或将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变更为ESG委员会。
ESG带来了企业组织架构上的改变,但外界更关注的是,设立新机构是一纸表面文章,还是真能推动ESG落地。有多位专家学者建议,评判ESG委员会是空架子还是真起效,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建立ESG绩效考核体系。
对企业来说,把ESG指标和高管薪酬挂钩,正是建立这套新绩效考核体系的第一步。
02 别让完美成为ESG的敌人
变革难免引发争议甚至抵触,尤其是涉及个人的钱袋子。
36碳曾了解到,有的企业ESG团队想说服业务高管接受ESG指标,会经历一场艰难的谈话:业务方会质疑减碳绩效为什么要压在自己身上,ESG和业务有什么关系。
这种情况有所改变。ESG的确定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各行业对ESG与业务融合的讨论越来越多,ESG的商业效益逐渐显露……这些都让业务部门看到了ESG在更多维度的价值,也看到了它和自己业务的相关性。
反映在实践中,业务方对ESG工作的配合度比之前更高:会更主动地提供数据、更关心公司的ESG报告编制进展,也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机会被写入报告。
从更新治理架构、结合业务设定ESG指标,到改变发生,一些企业正慢慢趟出了一条ESG落地之路。但更多企业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有系统性地推进ESG工作,ESG还被认为是某个团队一家的事情,没有和业务部门、公司日常运营真正结合。
各大公司相继将ESG绩效与业务高管的薪酬挂钩,这给很多想做好ESG,却苦于门道难寻的企业打了个样,提供了更有实操性的方法论。
当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ESG变成一种OKR薪酬考核,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执行方式简单粗暴。但现实中,企业做ESG不可能一步到位,用完美主义的高标准去要求企业,未免有些苛求。从制定OKR开始先迈出一步,是企业管理好ESG,进而推动ESG真正落地的有力抓手。
企业做ESG,先完成、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