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夏至1987,(https://xueqiu.com/1062170191/312809954)

宏观这个东西,很奇妙,你不能不看,又不能多看。
不能不看,是因为宏观的很多东西,确实会持续地作用到市场上,左右很多人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我们最终的投资收益。
而不能多看,是因为宏观的逻辑要传导到微观的企业,链条是很长的,滞后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买股票,归根结底买的是具体的公司,买的是具体的行业。宏观不景气的时候,也会有景气度向上的行业,这涉及到一些中观的部分。
而即使是不景气的行业,又必然有一些管理能力出众的公司,能持续地穿越周期,这样的公司估值合适的时候也是可以建仓的。
所以想做好投资,要同时兼顾宏观、中观、微观的部分。
对于宏观的部分,可以观察:经济增速的强弱(PMI)、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货币供应量(社融和M2)、利率、汇率、信用利差、投融资活跃度(M1)、价格信号(CPI和PPI),以及顶层对于市场的态度(强监管or鼓励呵护),宽基指数的点位和估值,还有最重要的,资金的流向(内资+外资)。
中观的部分有:不同行业的景气度,不同行业在周期中的位置,资金对行业的配置比重,以及最重要的~~估值。
微观的部分有:具体企业的营收和盈利情况,企业发展的势能,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个股估值。
上面罗列的一大堆,也许我能讲清楚不同的指标和市场的关联作用,对市场的影响,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分析并掌握这一堆东西也是极其艰难的。
比如说,宏观和中观都不利于某家企业,但这家企业存在独特的资源禀赋,成长性长期跑赢同业均值,估值又非常有吸引力,这个时候也许恰恰是企业的最佳买点。
当宏观、中观、微观一起掉头向上的时候,很容易形成戴维斯双击。
复杂度,这也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
当然了,这篇内容我想聊的重点是宏观的部分,我们可以结合实例,从现实中,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回顾近几年的市场。
2020年,关键词:衰退和复苏。
前半年,大疫的短期扰动砸出黄金坑,宏观环境是经济停滞+货币宽松的组合,前半年市场以3000为顶2600为底,呈W型震荡,后半年经济弱复苏后上冲至3400点反复整理。
全球同步宽松,但国内产能恢复更稳更快使人民币强势,汇率先贬后升,地产、基建等旧动能让位,新能源车、医疗保健等新动能表现更好。
2021年,关键词:从复苏到短暂繁荣。
受益于疫后的强复苏,货币逐渐收紧,人民币继续强势,汇率回到6.3附近。这对A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外部环境,A股从3400左右的区间继续上行至接近3700点。
这一年表现更强的是白酒为代表的消费,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行业,新能源板块继续高景气度高估值。
2022年,关键词:滞涨和再衰退。
俄乌开打,风险集中释放,疫情对于长期增长动能的削弱效应开始显现。A股一路下探至3100点。
这一年,外资开始加速流出,美元指数强势,最高涨到114的高位。
前期涨势凶猛的主流板块开始大面积退潮,如中证白酒指数从2021年的高点21000点最低跌到12000点,热门板块医药、电子信息、半导体等也在迅速地去泡沫,到2022年末的时候大部分都有腰斩的跌幅。
这一年由于大通胀,上游挤压中下游利润,表现最好的是周期板块,以中证煤炭为代表,从2021年的低点1300一路上涨至2022年后半年的2700点。
2023年,关键词:筑底、震荡。
经济在弱复苏和萧条之间反复横跳,政策也一直收着力,只有“稳增长”,没有“强刺激”。
货币较宽,但企业居民不敢消费,不敢投资,实体经济缺乏信心。汇率继续贬值,黄金开始走强,A股的下沿到达2800的点位。
由于房价大幅调整,为了打破通缩预期,国家开始比较明显地将注意力倾斜到资本市场上,这个时候可以称之为政策底,但市场底远远没有到来。
前半年市场风格向TMT、数字经济、中特估等概念漂移。
2023年后半年开始,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下行,高股息的红利风格开始占优,并逐渐形成明确的向上趋势。
2024年,关键词:萧条、刺激、弱复苏。
2024年黄金大幅走强,到下半年,美元降息周期大幕开启,外资开始回流A股港股,政策持续加码,强刺激终于开始了,资金面和基本面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A股在继续下探至2700点后,开始了一轮暴力拉升,一举收复了2021年以来的失地。
新旧动能继续转换,新质生产力概念深入人心,高端制造、电子、数字基建、AI应用等板块大放异彩。国内在家电、新能源车、机械等制造业领域也体现出显著的优势,并带来了出口的持续放量。互联网产业在多年的政策打压后,开始恢复增长动能。
市场情绪明显回暖,两市成交量从接近5000亿的地量,迅速放大到现在的两万亿以上,市场在重新展望牛市!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发现整个市场的起落,与宏观环境总是存在显著的关联,配合度非常的好。
也就是说,股票的涨跌,总能在宏观环境中找到对应的线索。
比如,经济增速高,PMI走强,市场利率上行,货币偏紧的时期,价值风格一般占优,反之则成长风格占优。
比如,PPI-PMI剪刀差走阔的时候,上游价格表现强于中下游,上游利润挤压下游利润,此时能源、周期板块强势,反之,消费、科技、成长板块占优。
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再叠加特殊事件的扰动(如疫情的爆发和结束),叠加政策对市场的态度,叠加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兴科技产业替代传统工业产能),以及整个市场的点位、估值、市场周期的位置等,共同影响未来几个月到一两年行情的走势。
如果你经常研究宏观和中观,你会形成一种感觉,你知道哪些板块会强于大盘,但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也许就是所谓的盘感。
我认识一个在机构做策略研究的朋友,早几年我还是原教旨价投主义的时候,我看他经常预测市场涨跌,预测不同板块的相对强弱,我还不以为然,认为他对价值过于轻视,过分投机。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他预测的胜率真的挺高的,长期来看,投资收益率很不错,这个时候我才开始逐渐对宏观和策略的研究重视起来。
说这么多,最终还是要指导我们的投资,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宏观处在哪个阶段?
牛市还在吗?
对于我们小散户,如何平衡我们的持仓是最合理的?
下一篇内容再细聊吧,今天有点儿累了。
晚上整了点儿小酒,4瓶工业水啤下肚就开始晕乎,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开始力不从心,以后可能真要坐小孩儿那桌了~
散会!
上三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