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1月15日
不少家庭里都有一个被“高估”的孩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过度自恋的形成原因,指出父母的过度评价和“高估”是导致孩子过度自恋的重要因素。过度自恋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更特殊,但内心却缺乏安全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文章分析了哪些类型的父母容易“高估”孩子,以及过度自恋对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文章还提供了父母避免孩子过度自恋的建议,强调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因为孩子的成就或表现而给予爱。最终,文章呼吁父母给予孩子真实的、恰到好处的爱,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父母的过度评价和“高估”是导致孩子过度自恋的重要因素,父母认为孩子比别人更特别、更有权利,孩子则容易内化自己优越的观点,形成自恋。

🏆自恋和自尊是不同的概念,自恋的核心是“我比其他人优秀”,而自尊的核心是“我是有价值的”。父母的温暖和爱能培养孩子的自尊,而过度评价则容易培养自恋。

😟过度自恋的孩子看似自信,但内心却缺乏安全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难以接受失败和挫折,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挫,甚至可能发展成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需要避免将孩子视为“特殊”,设定合适的限制,并用恰当的方式鼓励和表扬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

❤️孩子需要作为一个人本身被爱,父母的无条件的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避免过度自恋的发生,让他们在未来无论经历任何挫折都能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出生在一个四口之家,还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妹妹。但我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是家里那个更重要、更特别的孩子。

我的成绩比妹妹好,在学校的表现也更“耀眼”,于是父母很为我骄傲,经常会夸赞我,并以此教育妹妹。这种态度进一步延伸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妈妈做饭时会优先选择我喜欢的口味,逢年过节买新衣服时我先挑,大部分时候家人都会围着我转。

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仿佛一切都理所当然:我理应拥有更好的,别人理应为我“服务”——表面看上去,我非常自信,是很多父母想要鼓励孩子成为的那种,但实际上,我内心从来没有“我很好”的感觉。

相反,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有种隐隐的恐惧,那就是真实的我其实一无是处,没有人会喜欢,所以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些特别的事,保持优秀——我才会得到父母的爱。

在人际关系中,我很难考虑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想法都围绕着我自身,这并非刻意而为,而是一种习惯。家人对待我的方式被我习得用来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只用考虑我自己。可以预料到,我必然在很多人际关系中受挫。

我长成了一个“过度自恋”的孩子。

自恋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指一种认为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比他人的更重要,并表现出自我夸大性的特权感。

适度的自恋是健康的,认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实际上是自然进化过程中,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发展出的心理特征,而且也会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乐观水平和自我觉知力。

但过度自恋却会阻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享有特权,但不一定对自己作为一个人感到满意;他们可能很难取得自己“期待”的成就,并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受挫,甚至会陷入抑郁和空虚当中,还可能发展成人格障碍。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展开谈谈:一个过度自恋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作为父母,怎样正确使用“鼓励式教育”?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一个人真正需要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

被父母“高估”的孩子容易成为过度自恋者

一项为期6个月,针对565名儿童及其父母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过度自恋往往是由父母的过度评价培养出来的,也就是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比别人更特别、更有权利。相反,儿童的高自尊是由父母的温暖培养出来的:父母对孩子表达爱和欣赏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自恋和自尊。自恋的核心是:我比其他人优秀。而自尊的核心是:我是有价值的。

孩子们如何看待自己通常来源于亲近之人的评价。当父母认为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特别、更有资格时,他们往往会更加内化自己他们是优越个体的观点,而这种观点正是自恋的核心。与此同时,他们往往会觉得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受的,“父母爱的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自己必须证明父母期待的某些东西,让父母感觉成功、良好和优越。

有时候,这种期望很微妙,也可能以一种非常温暖和亲切的形式存在。比如在孩子取得成就时,给予非常热情的奖励,“你真是太有天赋了,未来一定会前途无量”;在孩子取得挫折时,“没关系,下次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当父母用爱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时,他们会内化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的观点,这种观点是自尊的核心。当孩子取得成就时,父母对他的鼓励和夸奖可能更侧重于对“孩子做了什么”的肯定,,而不过度强调对成就的期待和与他人的对比。父母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特别的,最优秀的,但这不影响对孩子的爱。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高估”孩子?

“因为我是好的,我的孩子也必然是好的”,过度自恋者容易将对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自然很难接受一个平凡的孩子。

当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较为弱势,经常感觉到挫败和无力感时,他们会不自觉将改变人生的期望给到孩子,他们幻想着一个优秀的孩子能够补足自己缺失的自尊,能够让自己“脸上有光”。

当家庭出现变故,留下来的孩子会被期待取代另一方并满足照顾父母的愿望,孩子常被父母赋予更高的期待。

上述情况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没有完成“分化”,这些孩子被视为父母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好像不知道孩子的客观存在。

他们需要一个特别的、优秀的孩子,于是孩子就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有时候,过度自恋的孩子也的确会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世俗上的成就。但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一个过度自恋的人,可能一点儿也不喜欢自己

我记得小时候一些成绩优异的“好孩子”经常会被一些长辈评价“自尊心很脆弱”,那个时候我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者”的自尊心反而是脆弱的,也不明白为什么我表现很好,父母也对我很认可,我却对自己始终充满“不确定”的感觉。

这其实也是“自恋”这个概念最具有迷惑性的地方所在,过度自恋者看似把自己看得很高,比如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幻想个人成功,有权享有特权。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作为一个人感到满意。或者说,他们正因为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的,才认定自己要做些特别的事才值得被爱。

也因此,他们的自尊摇摆不定,热切地需要外界的认可来达成对自己的确认。他们可能很努力地做事,但却很难从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大部分的活动都具有“驱动性”——即不得不去做。

不难想象,这样的特质会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他们通常很难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关系中也普遍存在着控制和剥削的行为。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通常是“看不见”其他人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谈论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会让他们觉得无聊,但如果话题围绕“我”则可以让他们滔滔不绝地聊下去。

在缺乏天赋和机会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采取自卫性的自大行为,如果失败,可能会变得偏执和愤怒。他们常常还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包括进食障碍、抑郁和焦虑,甚至人格障碍。

孩子需要作为一个人本身被爱

被“高估”可能会出问题,但孩子的成长也需要鼓励和支持,父母究竟该如何做呢?这可能是一个棘手且微妙的过程,我们也准备了一些相关建议供参考:

1. 避免将孩子视为“特殊”

“特殊”是自恋非常核心的感受。为了避免将孩子视为特殊,可能需要警惕下面这些做法:

2. 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适合的限制

限制会带来挫败感,但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形成健康的自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需要通过限制让孩子渐渐明白:“我所有的需求不是都能被满足”“这个世界不会以我为中心”,允许孩子体验挫折,并学会处理负面情绪。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给孩子“恰到好处、真实的、可以承受”的限制,而非刻意而为。

3. 表扬也需要合适的分寸

孩子都需要适度鼓励,但夸张的、过多的、超出实际能力的表扬,反而容易助长孩子的自恋,让孩子对自身有不客观的认知。

表扬的内容也很重要: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好的夸奖是夸那些孩子可控的东西,而糟糕的夸奖侧重于不可控的东西

最后还要尽量减少用和其他孩子比较的形式进行表扬,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追求“超过他人”的优越感,而非事情本身和个人成长带来的乐趣。

4. 将不完美和失败视为正常的、可预期的和有价值的

孩子犯错或失败时,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试着让孩子们感受到,当成绩下降、忘记作业、比赛失利时,他们仍然是被接纳爱着的,父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帮助,但前提是能够先接受孩子当下的表现。有的父母虽然不会斥责,但对孩子的失败避而不谈也是一种微妙的“评判”。

总之,孩子需要作为一个人本身被爱,他们需要感受到“父母是无条件爱我的,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或取得的成就。

父母的温暖和稳定的爱可以使孩子避免自恋的过度发展,让孩子相信自己“足够好”,而不需要变成一个“理想的人”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会成为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在未来无论经历任何挫折都能始终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正如小时候亲爱的父母所做的那样。

也愿你作为一个人本身被爱,获得真实的、恰到好处的爱。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过度自恋 父母 孩子 自尊 鼓励式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