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11月11日
强制“兼容”苹果,国产安卓厂商要将iPhone墙脚挖空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iOS 18发布后,因与Android系统在多方面功能上趋同,引发了关于系统同质化和跨生态互联的讨论。文章探讨了双系统互取所长、跨系统文件互传的可能性与实现方式,并分析了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推出的跨生态互联功能,如小米HyperConnect和ColorOS 15支持iOS互传。文章指出,这些功能在技术上与LocalSend类似,都是通过局域网内点对点传输实现,但国产手机品牌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功能丰富性。此外,文章还分析了iCloud生态的精髓,以及国产手机品牌推出“苹果互联服务”的战略目的,即在不直接动摇iPhone基本盘的情况下,发展iPhone用户的“第二台手机”,降低用户切换阵营的成本和心理门槛。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iPhone与Android跨生态融合的趋势,认为未来不同品牌和系统的设备将实现更加无缝的互联互通,打破“生态壁垒”。

🤔 **iOS 18与Android系统在功能上趋同,引发了系统同质化讨论。** 许多用户认为两个系统应该保持差异化,提供不同的生态体验,而不是变成“双胞胎”。

📲 **跨系统文件互传并非难事,开源软件LocalSend即可实现内网环境下的快速文件传输。** LocalSend支持几乎所有平台,无需注册登录、权限和广告,传输速度快,但仅限于内网环境,且不支持文件格式转换。

💡 **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推出了跨生态互联功能,如小米HyperConnect和ColorOS 15支持iOS互传。** 这些功能在技术上与LocalSend类似,通过局域网内点对点传输实现,但增加了用户校验和更丰富的功能,例如小米互联套件还支持Mac操作小米手机。

🍎 **iCloud生态的精髓在于基于iCloud同步的跨设备数据共享和互联,例如Handoff接力、密码同步、邮件和iMessage云同步等。** 小米等品牌虽然也能实现部分功能,但在系统级深度集成和跨设备同步方面与iCloud生态仍存在差距。

🤝 **小米、OPPO等品牌推出“苹果互联服务”的目的是吸引iPhone用户,将其作为“第二台手机”。** 这种策略能够在不与苹果直接竞争的情况下,为iPhone用户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提高Android品牌在高端市场中的存在感,并降低用户切换阵营的门槛。

2024年9月,iOS 18正式发布。因在多个功能上与国内Android系统走得很近,大有“心有灵犀”的感觉,iOS 18也被不少人称作“抄袭安卓”。作为一个iPhone和三星双持用户,我对这种同质化设计的看法有些矛盾。一方面,我不希望两个不同的系统变成“双胞胎”——我买两款手机是为了体验两个不同的生态的,如果两款手机用起来完全一致,那跟一台手机有什么区别?

但另一方面,我也认为两个系统可以互取所长,比如三星的NFC门卡和应用分屏就非常值得iPhone学习,同时两个生态之间最好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比如更好用的文件互传系统。

有趣的是,国内Android手机品牌们也是这么想的。

在上个月末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中,小米手机副总裁金凡提到,澎湃OS 2的核心组件小米HyperConnect已全面支持苹果设备,只要在苹果设备上安装小米互联服务,就能轻松在不同生态内互传文件。

图片来源:小米

在更早的2024 OPPO开发者大会上,OPPO也预告了一项“打破生态间隔”的功能:ColorOS 15将支持 iOS“一碰互传”。未来用户只要在iPhone上下载对应软件,就能直接和ColorOS 15手机跨系统、免流量发送文件。

但话又说回来,跨系统发送文件,真有这么难吗?

跨系统互传早有先例?

平心而论,跨系统发送文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难。

刚刚提到,小雷是iPhone和三星的“双持”用户,但这仅仅是在手机层面。除了两大生态的手机(和平板),小雷还同时用MacBook Pro工作、Windows台式机打游戏、以及在Linux服务器上跑AI。

尽管听起来麻烦,但在这五大生态内互传文件,小雷却只需要一款开源软件——LocalSend。

图片来源:LocalSend

作为内网数据互传的王者,几乎全平台支持的LocalSend可以用极快的速度,将文件以原始格式批量发送到另一台设备中,连URL或文字文本都可以直接发送。而且使用过程极为简单——无需注册登录、无需多余权限、没有任何广告、端到端加密且无需中间服务器,甚至连发送/接受设备的名称都可以保密。

但LocalSend也有自己的短板,没有中央服务器意味着LocalSend只能用于内网环境传输。如果两台设备处于两个不同网络拓扑内,比如连了两个不同的Wi-Fi或路由器,就无法互传文件。如果在无网络环境下,我们也可以用手机开热点制造内网环境。但为了发文件专门开热点,多少有些麻烦。

另外,LocalSend不会对文件做任何格式转换。换句话说,LocalSend管把文件送到,打不打得开是接收设备自己的事情。

殊途同归的技术实现方案

不过聪明的中国厂商肯定会找到解决方案。比如在锤子手机还没“凉透”的时候,Smartisan OS内置的文件管理器就集成了“iWork”套件转换功能。当手机遇到 Pages、Numbers以及 Keynote文件时,手机会在用户同意后将文件上传至锤子服务器,云端转码、下载后就能手机里打开。

图片来源:Smartisan

可惜的是,“英年早逝”的Smartisan OS也只解决了文件不兼容的问题,以及用HansShaker解决了macOS上有线连接Android手机的问题。在Windows上访问iPhone,或在iPhone与Android手机之间无线互传文件,这些挑战直到上个月才迎来解决方案。

另外,从体验来看,小米、OPPO的互传方案,和LocalSend在技术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确保处于同一局域网中,应用会通过广播或局域网扫描的方式寻找附近的设备。小米、OPPO的软件在找到对应设备后还需要经过一次用户校验(是否登录同一个账户),而LocalSend会要求用户验证屏幕所显示的一次性设备昵称。

图片来源:雷科技

找到设备后,用户选择要发送的文件,并将其与接收设备建立HTTP和REST API的内网通信,并对数据通过HTTPS协议加密,以确保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受到保护。在建立连接时,系统会生成临时TLS/SSL证书,确保传输过程中数据安全性,避免被第三方中途截获。

一旦连接建立,文件会被分成若干小块进行传输,这种方式有利于在网络波动后恢复传输。数据通过点对点的方式直接在设备之间发送,避免了中间服务器的介入;当所有文件块成功发送到接收设备时,系统会自动重组文件。

图片来源:小米

当然,小米的互联套件还实现了更丰富的功能,比如利用串流技术,实现了用Mac操作小米手机,这也是国产手机第一次“系统级”支持这一功能。但在我看来,如果仅凭互联套件就说“小米澎湃支持苹果生态”,有些言之过早了。

什么才是iCloud生态的精髓?

自小米澎湃OS 2发布后,不少媒体都用“小米澎湃支持苹果生态”来形容这一次跨生态兼容。不可否认,小米这一举措确实让双机用户更方便了。但这样的生态协同,和真正的“兼容苹果生态”,在我看来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首先,小米的互联套件只是一个传输文件的工具,但被苹果用户津津乐道的“iCloud”生态,并不只有文件传输这一项功能。基于iCloud“同步”的特性,苹果已经在所谓“iCloud”生态里打造了一系列丰富的跨设备数据同步案例。

比如Handoff接力,除了可以用Mac接听 iPhone 的电话,同时也会在电脑Dock右下角显示iPhone正在使用的App,点击即可拉起对应App 的 Mac版本,同时保留对应的用户数据。比如写到一半的邮件、看到一半的网页,不需要在投屏的小窗口里使用手机版App;而电脑里打开的App也可以在手机里继续使用。

图片来源:雷科技

基于iCloud同步的“密码”,可以系统级在不同设备内实施同步加密存储的App、网页账户、密码;邮件、iMessage的云同步也可以跨设备自动输入邮件或短信验证码。

我知道,小米在自己系统生态内也能做到这些,毕竟连三星这种“小厂”都能做到自己生态内的同步。但在“小米可以接入iCloud密码同步”之前,小米和“兼容iCloud生态”都还有不小的距离。

争做iPhone用户的“第二台手机”

在我看来,小米、OPPO等品牌推出“苹果互联服务”,其核心目的也不是说想要取代iPhone,而是在不直接动摇iPhone 基本盘的情况下,发展 iPhone 用户的“第二台手机”。

首先,从用户习惯和市场份额来看,iPhone用户对所谓“苹果生态”是极为依赖的。基于iCloud,苹果打造了一套深度集成的系统级互联服务,同时也为用户打造了一个难以逃脱的“生态牢笼”。可以说苹果从多年前打造的苹果生态,且核心目的就是将iPhone用户牢牢困在自己生态内,这绝非从诞生之日就主打开放、兼并的Android生态可以替代的。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小米、OPPO的“苹果互联服务”,也能够在现有市场格局下切入iPhone用户群体,为用户提供“单向兼容”苹果生态的产品体验。让iPhone用户无需放弃原有的苹果设备,就能享受小米、OPPO产品功能,从而降低切换阵营的成本和心理门槛。

其次,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开了与苹果在核心市场上的正面交锋。通过提供跨平台连接和单向数据共享能力,小米、OPPO并不是试图替代iPhone,而是提供一个在特定情境下(游戏、工作、拍摄)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提高Android品牌在高端市场中的存在感。

图片来源:Apple

归根结底,小米、OPPO等品牌的“互联服务”并非意图彻底撼动苹果生态,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吸引和转化部分iPhone用户的注意力,让“果粉”在iPhone之外有一个额外的选择。对于“双持”用户来说,互联服务的出现也为双生态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利,降低了跨平台使用的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设备功能体验。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iPhone与Android跨生态的融合必将会变得更为深入,让不同品牌和系统的设备实现更加无缝的互联互通,真正打破“生态壁垒”。而“果粉”们可以无视生态兼容性,把Android手机当作“主力手机”的那一天,自然也会是果粉们“弃暗投明”的日子。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iOS 18 Android 跨生态互联 文件互传 iClou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