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是性别不平等的恶果?
舆论常从表面出发,把天价彩礼的责任推到女方身上,指责女方"唯利是图"。
但在批评天价彩礼之前,必须洞悉它的社会土壤。否则,纯粹的批评和道义指责,于事无补。针对男性的愤慨,有人提出"诛心之问":如果不想背负天价彩礼,不结婚不就得了,也没有非让你娶。此言虽激愤,也道出一个症结:在父权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男性仍背负着"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使命,即他们一定得结婚。
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就会在宗族里被人笑话。在宗族观念、父权观念盛行的地方,男性有更强烈的结婚需求。
与传宗接代相对应的是,结婚是"从夫居"的,孩子也是"冠夫姓"。女方嫁给男方,就必须来到男方家庭生活,成为男方家庭的劳动力,不参与女方父母的遗产分配,也不主要承担女方父母的赡养责任。生育小孩后,小孩也是男方家族的血脉,除非男方入赘,否则孩子不可能跟女方姓。
在这种思维下,女方成了类似于"商品"的存在,彩礼则类似一种"买断"。我们不难从身边找到这样的例证:在大城市的不少家庭,女方不一定"从夫居",孩子也不一定"冠夫姓"。这样的家庭,很少有彩礼方面的困扰,因为不存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
与之相对,父权思维越严重,彩礼要价往往越夸张。因为从女方父母心理来看,女儿嫁出后就变成男方的人,对女方家庭是一种"损失",需要经济补偿自然"顺理成章"。
所以,男女越是平等,就越不存在彩礼问题。要破除天价彩礼,也得问男性一句:你可以放弃"从夫居""冠夫姓"吗?你愿意姐姐或妹妹出嫁后,仍享有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吗?
对于农村地区的很多男性来说,还存在另一个残酷现象:单身求偶的男性数量,远远大于单身女性,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男多女少,女方掌握婚姻的"定价权","价高者得",彩礼进一步攀升。
图片
早在 2017 年 2 月,人口学家翟振武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程度之高、维持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是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反映在 80 后、90 后等适婚群体身上,就是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未来 30 年内,进入适婚年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近 3000 万人,矛盾或将进一步加剧。
出生性别比如此畸形,就在于男孩偏好、重男轻女的传统。在"一孩半政策"的限制下(如果头胎生女孩,那么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公职人员除外),许多第一胎生女孩的家长,生育第二胎时选择性别鉴定。而小型化、现代化的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在女性怀孕 14 周到 16 周时检测出是男孩还是女孩。
在男孩偏好的社会背后,是无数"消失的女孩"。直白点说,父权社会正承受着重男轻女的代价,光棍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男性利益共同体的自食恶果。
性别比例失衡以外,社会流动也导致传统婚姻圈发生变化。在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很少,基本是同村或邻村之间通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流动加剧,不少农村女性外出打工并选择在城市中居留下来,相反,从城市流入村落的适龄女青年几乎没有,这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婚配性别比失衡,而男性就通过彩礼的比拼获得"优势",助推天价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