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票市场牛气冲天,出现多年不遇的赚钱机会。由于担心引发误导,进而影响球友赚钱,所以,减少了发帖。
日前,被雪球提名“年度十大新锐用户”,颇感意外。深知自己知名度过低,当选的几率不大,但这件事对自己深有触动,激发了我回馈球友的动力,现将我仓促整理的一篇关于华晨中国的分析文章呈现给感兴趣的球友,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昨天,我发了一个帖子,意思是希望华晨中国股价在2.5元左右低位徘徊,账上80亿可分资金(按公司业绩说明会透露的消息)派发后,股价将降到1元以下,此时,利用分红再投积累股数,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但这个想法很难得到大多人的支持,原因是投资者心中有三个最大的担心:
一是宝马是否像诺基亚被苹果颠覆一样会破产消失;
二是华晨宝马是否很快会陷入亏损状态;
三是华晨中国账上有钱是否能分给股东。
由于存在以上担心,华晨中国目前基本享受了破产清算的价格。
第一个担心:华晨宝马会否在几年内消失。
有人说,投资要投两类企业: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公司,另一类是投资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
百年奔驰和宝马无疑是改变世界的公司,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么,宝马能否被世界所改变?
答案也是肯定的。
当前,新能源大潮风起云涌,比亚迪以及特斯拉、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发展势头咄咄逼人,身处高端油车优势地位的宝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改变,积极有效应对,前途确实难以预料。
实际上,投资宝马,需要做出的重要判断是,10年之内宝马会不会被世界所消灭,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宝马是否还会有一席之地。
其实,对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不会得出一致的答案。但我个人认为,哪怕十年后中国只剩下二十家同类型车企,宝马也大概率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因为被消灭的,首先应该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每年亏损上百亿的公司,而不应该是奔驰、宝马这样年盈利超百亿的企业。
然而,当前一些投资者和媒体大众似乎更乐于热议特斯拉等新势力光纤靓丽的一面,以此定论“苹果颠覆诺基亚”一样的事例大概率会在宝马公司上演,由此华晨中国的股价自然被死死地压在地板上,与造车新势力的估值形成了天壤之别。
人们不了解的是,汽车市场从来不是一场赢者通吃的短期战,拿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做简单类比也有失偏颇。
一方面,汽车行业是最复杂的行业之一,也是最难解读的行业之一,汽车产业对各方面要求的更高。
1、汽车的产业链比手机产业链复杂十倍以上,涉及到的零部件更多,工艺更复杂。
2、汽车对安全系数、品牌质量、销售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的要求更高。
3、汽车零部件开发周期更长,一般需要5-7年时间,零部件导入期至少需要2-3年,而手机零部件导入期只需要半年。
4、汽车企业没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很难长期存活下来。比如全球手机霸主苹果公司做手机风生水起、傲视群雄,但对做汽车制造却望而却步,在投入巨额资金后选择退出。
另一方面,一家企业能否被消灭,既取决于自身的衰落,又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实力是否能碾压自己。
宝马集团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对此,长城汽车的老总和小米集团的雷军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同行评价更有说服力)。在全球范围内,十年内油车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作为历史上最困难时期仍有盈利的宝马集团,是华晨宝马的强大后盾。华晨宝马是宝马集团全球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最廉价的汽车全产业链配套条件,宝马集团一旦失去中国基地,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因此,宝马集团会力挺华晨宝马(宝马中国)在与新势力竞争中存活下来,以确保在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
今年上半年,华晨宝马在非常恶劣的竞争环境下,实现净利润超百亿元,三季度虽然受到退出价格战以及汽车召回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却仍然保持盈利状态,足以证明华晨宝马具有足够的业绩弹性以及较强的抗压能力。
我们再翻看一下新势力的代表“蔚小理”上半年的财报,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这两家公司未出三季报)继续大额亏损;发展势头最好的理想汽车,前三季度盈利状况相对好一些,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仍然下降25.42%,表现也不尽人意。
当然,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到底谁能活到最后,还需要让时间来验证,目前还不能过早下结论。这需要每一位投资者自行判断。
宝马还有几个值得长期期待的看点(不展开):
1、将来第六代电池生产线的投产达效,将有助于提升整车的竞争优势。
2、与丰田公司就氢燃料电池车开展全面合作,优先布局未来的终极能源产业,宝马有望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先行者甚至引领者,也给未来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3、宝马集团固态电池研发起步较早,与美国初创公司Solid Power的合作,向全固态电池发起全面冲击,也有望成为公司的另一个爆发点。
4、BMW 成为全球首个同时获得 SAE 2 级和3级自动驾驶认证的汽车品牌,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只要公司能认识到中国人的喜好,补足短板,不是没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5、期待改组后的设计团队能够洞察用户痛点,知耻而后勇,顺应市场需求,甚至创造市场需求,真正把差距变为发展的动力。
相信宝马会将当前的外部挑战变成转型的动力,从危机中找到新的奋斗方向,在接受世界改变的同时,能够重新确立在汽车行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个担心:华晨宝马是否很快会陷入亏损状态。
从前三季度华晨宝马的实际经营情况看,今年华晨宝马已无亏损的可能性。虽然,三季度华晨宝马受到退出价格战以及汽车召回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利润下滑明显,但仍保持当季盈利。四季度宝马销量已开始回升,可以预计本季度盈利情况会好于三季度。这样,全年净利润同比会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全年实现净利润160亿元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展望明年,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且单车利润仍然显著高于绝大多数车企,我个人主观判断,2025年华晨宝马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
退一万步讲,即使若干年后华晨宝马出现亏损的情况,也未必就到了世界末日。
一是在今年半年业绩说明会上,公司透露账上有80亿元资金可以用于分红,至于是以特别分红还是常规分红形式完成,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说,这80亿是肯定要分给股东的。假定公司以常规分红的形式3年内完成,每股大约可以派息1.7-1.8港元,以目前的股价计算,到时候每股的成本价会降到1港元左右,即使宝马出现亏损的情况,相比华晨中国的资产价值、长期盈利能力价值以及未来从亏损起步的成长价值,仍然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
巴菲特曾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最好的事情,是当一家伟大的公司陷入暂时的麻烦,我们想在他们上手术台时购买它们。”由此看来,宝马出现的暂时困难,反而给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会。

二是届时会有相当一部分车企破产倒闭,产能将大幅度出清,剩下的车企则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宝马到底能不能存活下来,需要每一位投资者自行判断。
第三个担心:华晨中国账上有钱是否能分给股东。
这个问题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进行逻辑推理。
以上所讲的80亿元分红的逻辑不再赘述,至于后期分红,本人还是认为大股东仍然有持续的分红意愿和需求。主要是因为沈阳地铁本来就自身难保,举步维艰,入住沈阳汽车,单纯为救急、致使其雪上加霜的可能性不大,增加其长期稳定收入来源也应该是真实意图之一。这就需要华晨中国在华晨宝马有分红能力的前提下保持分红节奏,合理回馈股东。
关于华晨中国的投资风险,我已于几个月前在雪球专门发文进行了提示,这里就不重复了。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基本属于逻辑推理,没有太多依据,误判的概率极高,千万不要据此决策。在此,也不向球友进行投资推荐,请球友务必知晓,以免给自身带来损失。

本话题在雪球有41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