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11月07日
谁在赞助《再见爱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再见爱人》作为一档话题综艺,凭借其引发争议的情感纠葛,在抖音、微博等平台掀起热议。文章探讨了话题综艺的传播特点,即社交话题热度先于正片播放热度,以及其带来的流量具有双面性,可能带来热潮也可能引发负面影响。文章还分析了《再见爱人》的冠名赞助商,发现多为女性产品和新消费品牌,成熟大品牌则较少参与,原因在于话题综艺的流量难以驾驭,且可能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文章最后指出,话题综艺市场存在需求,只要能找到合适的明星和品牌,节目就能持续下去,实现多方共赢。

🤔话题综艺的传播路径与传统综艺不同,是先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再带动正片播放,例如《再见爱人》通过嘉宾争议引发热搜,再引导观众观看节目。

💰话题综艺的流量具有双面性,可能带来热潮也可能引发负面影响,品牌难以深度参与,类似于‘七伤拳’的特性,容易被反噬,成熟大品牌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再见爱人》的赞助商多为女性产品和新消费品牌,成熟大品牌较少参与,因为其市场渗透率高,价值观或态度上的偏差容易被放大,且线下渠道商可能抵触。

📈二三梯队品牌和DTC品牌更倾向于赞助话题综艺,因为其尝试犯错的成本更低,且更易于直接触达线上消费者。

🤝话题综艺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品牌、明星、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各自想要的结果,例如《再见爱人》中,嘉宾通过争议获得流量,品牌通过浅植入获得曝光,观众则获得情感共鸣和讨论话题。

最近在抖音、小红书上总是刷到一个综艺《再见爱人》。

这个是一档持续了四季的综艺节目,几乎每一季都有讨论极高的情侣,带来足以冲击微博抖音的热搜话题。

节目第一季的时候还比较正常,越往后越颠。到了第四季,直接做成了连续剧:刚开始大家觉得杨子「随地大小爹」,是最有问题的。后来随着进度条的一步步推进,网友们发现杨子的问题还是小的,李行亮的妻子麦琳也病得不轻。

一时间,杨学、麦学也成为近期的娱乐圈显学。

今天我不聊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毕竟我不是涂磊。

我就是很好奇到底谁在冠名这个节目?品牌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冠名这类节目的?

01 话题综艺和七伤拳

我自己将《再见爱人》定位是话题综艺,这种节目有两个显著特点:

1、逆反的传播路径。

2、大脑的左右互博。

先说第一个。

话题综艺构建了一个绝对二元对立的内容结构,以主流价值观作为主线,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可能是男女、强弱、好坏……),从而建立冲突的剧情。

这其中总有人站在价值观的对立面,去挑战人们的耐受底线,刷新人们的三观;同时也配有受害方或者是弱势群体,隐忍着他人的伎俩和城府。节目中还要有仗义执言的人,俗称网友嘴替。

完成了这一设定,就初步建成了一个充满争议性和冲突感的舆论场。

在这样的设定下,社会议题比内容本身的传播势能更高,导致了话题综艺在传播路径上的变异。

一般综艺的内容传播节奏是:「正片播放-社交话题热度」,比如《歌手2024》。

话题综艺的传播路径恰好相反:「社交话题热度→正片播放热度」。也就是在抖音和微博上,靠视频cut引爆舆论场,然后再给正播放片导流。

当然以上的路径并不是绝对的,我只是为了方便阐述和理解,做了简单的模型化处理,实际的IP传播路径是多种形式交织串联的。

我把《歌手2024》和《再见爱人4》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

两个节目中最有流量的明星分别是杨子和那英。抖音算数指数显示,近三个月来,杨子在抖音的平均热度是224.4万,那英的平均热度是147万,前者是后者热度的1.52倍。

从播放量上看,《再见爱人4》刚上线4期,单期平均播放量是1.8亿,《歌手2024》平均单期的播放量2.6亿。前者播放却是后者的70%。

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与《歌手》外温内火相比,《再见》的热度特点是「外热内温」:外围讨论热闹,热度集中到了参与的嘉宾上,没有很好地转化成正片内容的热度,这是话题综艺的通病。

要知道赞助品牌的大部分权益都集中在正片上的。

再说第二个特点。

可以设身处地地回忆下,你看《歌手2024》的时候,是不是欢乐的情绪、放松的状态,且这种情绪是积极的、简单的、纯粹的。

而在话题争议的舆论场里,观众的参与状态则恰恰相反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会跟老婆讨论麦琳的表现,而她会站在女人的立场试图理解麦琳行为的合理性,并找一些论据和逻辑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时也会歇斯底里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总之,我发现在话题综艺的场域里,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是有些复杂的:一会儿寻求认同感,一会儿激起防御感;可能会作逻辑思考,也可能会下道德判断;有时候认知失调,有时候也需要情绪宣泄。

总之,人的左脑和右脑是同时被唤醒的,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情绪并存。

这时候,流量不是冰冷的ID和cookie,流量是有温度的,流量是有情绪的。

但这些流量又是游移不定的,品牌借助这些流量就像在打七伤拳。

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劲力,或刚猛、或阴柔、或横出,或直送,或内缩,如果内力不够必然会被反噬。

金毛狮王谢逊就因为当时自己内力不够,以致于自己损伤心脉,神智癫狂。

后来谢逊将七伤拳教于张无忌,由于当时张无忌已经习得九阳神功,内力深厚便能轻松驾驭七伤拳。

总结一下:

1、话题综艺带来的泼天的流量,转化给正片流量比较低,而品牌的赞助权益基本都基于正片。

2、话题综艺带来的流量,可能是热潮,也可能是寒流,一般品牌没法深度参与其中,无法完全驾驭。

3、对用户而言,在实际的观看场景中情绪飘忽不定,很难像其他综艺一样爱屋及乌,不能实现对品牌的移情效应。

02 谁在冠名《再见爱人》?

看来话题综艺在一些方面其实对品牌赞助不是很友好。那究竟谁在冠名赞助这个节目呢?

关于《再见爱人》的赞助商,我统计了一个表格如下:

这个表格可以观察到两个结果:

1、节目合作方是女性的产品居多,行业大都是母婴奶粉、网服APP、医药、食饮、美妆等。这点不难理解,在一份芒果的官方项目推介里,节目女性观众的占比将近80%。

2、基本没有成熟的大品牌,以行业的第二三梯队的品牌,以成长性的新消费企业为主。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成熟品牌不赞助《再见爱人》?

就像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很多品牌习惯了从善如流,比如我赞助了一个脱口秀节目,就围绕几个脱口秀演员,做一波欢乐的campaign。既能收割流量,还能提升品牌调性,可以说里子面子都有了。

但是这种争议性节目中的流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如果陷入其中,很难驾驭这种有对冲力很强的流量,搞不好好容易引火烧身。

尤其是成熟的大品牌,他们的市场渗透率极高,比如牛奶,可能全国10亿人都是消费者,稍微在价值观、或者态度上有些偏颇,就会被舆论无限放大。

等真的成了大哥之后,老大的敌人不再只是友商,要面面到位地顾及到,很多隐形的手都在制约着。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线下代理商、经销商的态度。

很多消费品牌在全国各地分布有很多代理商,企业做广告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线下经销商的产品动销。

试想一下,如果我是《歌手2024》的赞助品牌,我还可以在线下商超的堆头上突显出来。

但如果在堆头上写我是《再见爱人》官方合作伙伴,我的领导和渠道商都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多少有点大病。

为什么二三梯队的品牌愿意合作这个节目呢?

二三梯队的品牌可以剑走偏锋去捞流量,现今的舆论对这些品牌的关注度本身不大,后期洗白也很容易,总的来看这些品牌尝试犯错的成本更低。

同时还有一些DTC消费品牌,大部分生意都在线上,本身就不用顾虑线下经销商的态度,直接面对的是线上消费者,这部分人和节目观众基本是一拨人。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再见爱人4》这一季的赞助商,推广的都是自己的线上产品:中免日上推广自己的APP,修正药业给自己的网上商城打广告。

不过,即使是中免日上和修正药业,我观察了他们的营销动作。很多都是隔岸观火,借助浅植入和浅曝光的方式与节目合作,没有与内容ip深度绑定,也没有和嘉宾有更多层次的互动。

简单一句话就是求曝光,用流量带动销量。

其实《再见爱人》不是在这个赛道上并不独行,2010年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就是讲述普通人情感问题的综艺节目,这个节目也让主持人涂磊成为「首席情感导师」,至今已经播出了14年长盛不衰。

这说明市场对这类综艺的需求一直都在,只要芒果能找到愿意配合的明星,节目就能一直做下去,也就一直会有品牌加入进来。

毕竟在这个节目里,品牌、明星、观众都得到自己想要的,没有输家。即使是杨子和麦琳的口碑有影响,但本着夫妻一体的原则,杨子拿到了流量,黄圣依拿到了好感和同情,两者对冲后,流量和口碑都回来了,一反一正,直播带货的流量就回来了。win-wi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话题综艺 流量 品牌赞助 《再见爱人》 综艺营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