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开始陆续有多则市场消息称,赛力斯将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最早于网络流传的一张会议海报显示,赛力斯将在2024年11月21日举办“2024 赛力斯人形机器人专题技术论坛”。
11月4日,有媒体跟进报道称,赛力斯已经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并在公开招聘平台发布了包括机器人集成助理工程师、具身智能嵌入式开发等在内的相关岗位,承接该业务的是赛力斯和重庆市财政局控股公司合资成立的凤凰智创。工商信息显示,凤凰智创于去年12月底注册成立。另外,赛力斯还在今年10月拿到了ROBOREX商标的受理通知书。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曾于10月28日发布了《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根据文件,重庆未来将重点发展一批中高端机器人,引育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就在多条线索均指向赛力斯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同时,11月4日晚上,赛力斯却在微博发布声明否认了此前的种种猜测。赛力斯表示,公司没有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有关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合作,也没有计划召开“人形机器人专题技术论坛”,网上流传的相关截图信息亦不实。作为技术科技型汽车企业,赛力斯将持续锚定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主赛道,同时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和研发。
不过,由于赛力斯在这则声明中只严谨地否认了“有合作伙伴”和“有会议论坛”两个事实,且在末尾表示未来会关注和汽车“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因此该则声明反而引发了市场对赛力斯是否会独自开展人形机器人业务的更多想象。
次日,赛力斯高开高走,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截至收盘,赛力斯上涨9.35%,报137.04元,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成交额超百亿元,总市值超2000亿元,超过长城和理想汽车,仅次于比亚迪,成为中国市值第二大上市车企。A股机器人板块也连续两日迎来大涨,11月5日,机器人概念股多股涨停。
事实上,车企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时确有产业链优势。由于汽车制造和机器人制造在许多方面存在重叠,车企可以利用现有的产线产能来满足人形机器人的配件需求,很多汽车核心零部件和车端算法在调整后可以复用到机器人上,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对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来说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丰田、本田、现代旗下波士顿动力等车企均有机器人业务布局,特斯拉更是凭借Optimus将人形机器人这一概念带入大众视野。今年10月的发布会上,迭代过两轮的Optimus已经可以实现跳舞、打招呼等互动。马斯克表示,通过整合包括电池、电机等特斯拉车辆的零部件,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可以下降到2万至3万美元。
另外,在AI大模型的推进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在高速发展,迎来量产。如Figure AI、1X等机器人初创公司背后也有不少像微软、英伟达、OpenAI这样的科技巨头投资。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组装一个人形机器人整机目前在国内已经不是件难事,全球已有140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中国有70多家,超过了一半,小米、小鹏、奇瑞等车企也都有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有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
赛力斯无疑是近些年车企中的一匹黑马,这家由以生产面包车闻名的小康集团孵化不到9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凭借近两年和华为问界系列的合作,完成了从亏损40亿元到净利40亿元的逆袭。
2024年前三季度,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1.7万辆,同比增长364.23%。与此同时,赛力斯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539.24%至1066.27亿元,归母净利润40.38亿元。公开资料显示,赛力斯主营新能源汽车及核心三电、传统汽车及核心部件总成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