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网今日 2024年11月03日
转:关于CPO的争论最近因为台积电、英伟达发布了一些CPO的设计思路,带来了新的一波关于CPO的讨论。昨天光纤在线老板刘铮博士发布了一个视频谈了关于他对CPO的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CPO(Co-packaged Optics)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光模块产业的影响。作者认为CPO技术最终会成为解决高频信号传输瓶颈的关键,但其发展速度受制于现有光模块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因素。同时,文章分析了AI对高带宽传输的需求是否为伪需求,以及光模块公司在CPO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者认为AI对高带宽的需求并非伪需求,并探讨了光模块公司如何应对CPO带来的冲击,以及中国光模块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还提及了CPO技术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策略。

🤔 **CPO技术的发展趋势**: CPO技术是解决高频信号传输瓶颈的必然选择,但其发展速度取决于现有光模块技术的进步和成本因素。目前,低速率光模块仍有较长的发展空间,CPO技术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CPO技术的发展路径可能从1D、2D逐步过渡到2.5D、3D,而高维度CPO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和成本压力。一旦光模块方案走到尽头,CPO技术将成为必然选择,即使成本较高,产业链也会接受。

💡 **AI需求与光模块产业发展**: AI领域对高带宽传输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伪需求。尽管许多AI企业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它们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类似于高铁建设阶段,不能用传统企业的财务标准来衡量。AI数据中心对高带宽的需求推动了1.6T光模块等高性能光模块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光通信产业发展规律。这种需求的产生源于AI数据中心企业拥有支付能力,并且数据交换是整个AI系统中的瓶颈。

💻 **光模块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CPO技术的兴起将对光模块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生产200G以下光模块的公司短期内不会受到太大冲击,但生产400G以上光模块的公司将面临巨大挑战。未来,光模块产业可能呈现两极分化,低速率光模块市场仍有发展空间,而高速率光模块市场将主要由CPO技术主导。对于中国光模块企业而言,需要积极应对CPO带来的挑战,通过转型升级、参与CPO产业链等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 **中国光模块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能否主导CPO技术发展,将产业主线转移到中国,需要时间和努力。目前,CPO技术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这是中国长期以来注重短期利益和伪创新的结果。作者认为,中国企业应避免一味追求容易的道路,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虽然“光强电弱”路线看似可行,但由于光学器件的特性限制,CPO技术更倾向于“光弱电强”的方案,因此“光强电弱”的可行性存疑。

🤔 **CPO技术与硅光技术**: CPO技术至少是目前提升光模块单通道速率、解决光模块和ASIC芯片之间单通道超400G的唯一方案。而硅光技术除了体积小和那份“一次成形的极低成本”的远期臆想外,EML都能做。硅光技术的真正空间,在于和CPO或者FMCW激光雷达的深度结合,而不是陷在光模块的沼泽中。

来源:雪球App,作者: 米格星球的小星星,(https://xueqiu.com/7517920899/310909329)

转:关于CPO的争论

最近因为台积电英伟达发布了一些CPO的设计思路,带来了新的一波关于CPO的讨论。
昨天光纤在线老板刘铮博士发布了一个视频谈了关于他对CPO的认识。
视频链接:光纤在线视频号
既然是讨论和争论,我也想说一下我的观点和想法,顺便给自己的判断留下个记录,看看这几年我潜心研究光模块的市场战略是不是有成果。
我和刘博的想法有些相同之处,但核心观点不同。
视频听了好几遍,总结一下他的观点如下,然后就这些观点说说我的想法。
CPO理论上很好,但现实问题很多,尤其是中国人可以做足够便宜的光模块,CPO不会走那么快。
便宜和可靠的技术才能走的更远,比如G652光纤,可插拔技术的路子也是这样,不会一下子终结的。
AI的需求很难讲,真假难定,除了NV都不赚钱,1.6T的代际迭代太快,违反产业的规律。
中国人不要跟着别人走,想跟也跟不上,我们不一定走光模块和CPO的路线,可以多通道光路,实现“光强电弱”,而不是CPO的“光弱电强”。
1*****CPO何时发生*****
第一个问题:CPO会发生吗?CPO会走多快?
这个问题上,我认为CPO一定会发生,因为它是解决高频信号传输上的瓶颈的。人类对高带宽传输能力的需求迟早会推进到这个瓶颈,也就迟早要使用CPO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何时发生上,我同意刘博的说法:便宜和可靠的技术才能走的更远,也就是说现在的便宜并且可靠的光模块还有很长的时间可走。
刘博做了二十多年的行业媒体,发布了无数很浅的新闻报道,但关键时刻依然对产业有深刻理解,向他学习。
CPO作为一种远期的技术,是早出现还是晚出现,取决于现在的光模块产业链的进步
如果进步快,那CPO就晚点诞生,反之就早点面世。
CPO取代光模块和硅光做光模块有点像,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但硅光光模块甚至还不如CPO。
CPO至少是眼下看来是提升光模块单通道速率、解决光模块和ASIC芯片之间单通道超400G的唯一方案, 这是“Must Have”的、非他不可的。
而硅光能做的事情,除了体积小和那份“一次成形的极低成本”的远期臆想外,EML都能做。
要不是EML短缺,硅光调制器的光模块可能连发货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的硅光调制器为核心的光模块只是个“Nice To Have"的东西, 并非必须。
硅光技术的真正空间,在于和CPO或者FMCW激光雷达的深度结合,而不是陷在光模块的沼泽中。
回到CPO,细看一下,其中理想和现实差距比较大的是高维度的CPO,比如2.5D和3D的。
如果我们只看1D和2D,这里面就已经没有啥技术问题,唯一的障碍就是成本和产业链的认同。
等光模块方案走到尽头的时候,成本再高也要用,产业链不认同也得认同了。
总之,套用一句我很不喜欢的名言,那就是 “ CPO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2 ****AI的需求是伪需求吗?****
第二个问题:AI的需求是伪需求吗?
1.6T光模块的“早产”违背了过去”四年一代“的产业规律吗?
为了探究AI到底是不是伪需求,AI到底是不是泡沫,几个月前我专门开设了一个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完成,正在写最后结题报告,过几周就发布了。
提前说一下我的结论:AI不是伪需求。
AI被人担心成伪需求的原因是它和2000年的互联网时代有相似性,从事AI的企业都不赚钱, 除了卖铲子的英伟达。
但是,和2000年时候大量不赚钱的Dot COM企业相比,现在的AI企业都在做基础建设,拿正常企业的财务标准来衡量基础建设的企业是不合适的。
类似于拿航空公司的财务标准去评价高铁也是不合适的。
AI数据中心对高带宽的传输能力的需求是切切实实可以摸到的, 一点儿也不“伪”。
还有多个解释为什么不是伪需求,这里就不多说了,一切都会写在我的结题报告里。
至于我们的数通 “四年迭一代”和宽带“十年迭一代”的产业规律,要深入进行理解。
这个规律不是说下一代没有到的时候,人类对高带宽的无线和有线的数据传输就没有需求,而是考虑到价格,导致“支付得起的”有效需求不够。
这个“支付得起的”有效需求需要好几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慢慢产生。
说直白点,不是我们不想要万兆的到家带宽,也不是我们不想要10G的无线带宽,而是我们不愿意付、也付不起每月2000元费用,所以没有需求。
等几年后我们把成本2000元降低到500元,同时工资从平均6000元变成1万元的时候,有效需求就产生了。
而AI数据中心不同。
搞AI数据中心的公司付得起这个钱,同时数据交换又是整个AI系统的瓶颈,拓宽这个瓶颈的需求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明年B200这款GPU大量出货,对1.6T的需求就是“付得起的”有效需求。
这种情况下没人管是四年一代还是两年一代了。
3 ******光模块公司怎么办?******
大家都说CPO如果开始了,光模块公司将面临灭顶之灾。
我认为这也对也不对。
严格来说,至少现在生产单通道200G(含)以下的光模块公司不会出现这个灭顶之灾,因为这个速率段用不着CPO。
但对将来还打算生产单通道400G以上的光模块公司而言,真的可能是没有多少机会,或者即便参与了,也只有很小的光学封装这块份额。
或者,再准确点说,是现在蓝海中的游泳的光模块公司会有问题,而红海中的光模块公司都不会有问题,只不过在红海里游泳,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并且可以生存很长时间,除非社会发展到FTTH的光模块都要400G单通道起步的时候,那估计还要几十年。
因此,作为国内第一代光模块人,刘博担心的悲催事情:既看到光模块生,又看到光模块亡,估计可能不会在刘博的有生之年发生。
至于CPO将来的产业主线在美国,那蓝海的光模块公司怎么办?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只有等待消亡、参与或者转型。
这也很正常,三十家五十年代的道琼斯成份股,现在只有一两家了,刚刚Intel也被英伟达给取代了,世间并没有基业长青的公司。
如果有一天蓝海中的光模块公司消亡,股东和高管没有什么冲击,因为毕竟他们已经赚到钱了,真正悲催的是那些平时靠着公司这个平台混过日子的员工,或者那些没有第二第三技能的中底层员工。
所以我建议这些公司的员工们时时问问自己:我对公司做的贡献是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整个产业和公司都不在了,我是否还有其他的生存手段?
那中国人能不能主导CPO,将产业的主线挪到中国?
我觉得能,但不是现在,也不是下面几年,而是几年后CPO已经进入白菜价的时代。 届时我们遥遥领先、首屈一指的内卷能力就可以卷死全世界的同行,卷死我们自己。
眼下,我和刘博的观点一样,CPO的头羹汤肯定是要被美国公司吃了,但这没办法,这是中国长期搞短平快,掩耳盗铃搞伪创新的恶果。
天天走容易的道路,没路的时候,不要埋怨别人,而是要埋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去走艰难的路。
至于走更多光路、走”光强电弱“的道路,我觉得不可行。
CPO走“光弱电强”是有原因的, 是”光“太不争气。
光的特性,目前只能做传输,不能做存储和计算,这意味着终端设备必须是电的,就是连出现光的显示终端,都不能直接使用光信号,那么光电转换是必须的。由此光电转换带出来的LD、PD、TIA、Drive人都是免不掉,那么多零件,体积就更难减小了。
另外,光虽然没有讨厌的“趋肤效应”,但光的体积减少不了。
一个光芯片宽度零点几毫米,考虑到外周材料和光的扩束,一个光通道一毫米左右的宽度是没法减少的,这意味着一个QSFP光模块整8个通道可以,整16通道几乎就不可能。
眼下GPU越做密度越高,一个GPU已经包含2000亿个晶体管,这样给GPU的通讯口的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坚持要搞光的多通道,哪里有空间给光?
或许有人说,不能把GPU做大点吗? 做大点通讯出口的空间倒是有了,但一个晶圆上能够产生的GPU就变少了, GPU更贵了,那贵出来的部分比光模块上的节省多多了。
令人意外的是,刘博身为东大电子系的高材生,居然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鼓吹”光强电弱“,而我这个光学出身的物理系毕业生,又在鼓吹”光弱电强“。
世事真难料。
4 ******总结******
总结,CPO迟早会来,而且如果上2.5D和3D的CPO,那我们在蓝海里的光模块公司就会碰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中际旭创(SZ300308)$ $新易盛(SZ300502)$ $天孚通信(SZ300394)$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CPO 光模块 AI 硅光 光通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