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在2024年中回升至753.18万,但劳动人口却持续减少,较2019年减少近20万人。文章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老龄化和少子化。老龄化导致大量人口退休,过去五年约有12万名60-64岁劳动人口退出市场,占劳动人口萎缩的64%。另一方面,少子化导致青年劳动人口减少,过去十年香港出生人口每十年减少约10万,导致15-29岁劳动人口减少显著。文章指出,香港职场老化问题日益严重,低技术和高技术工种均面临人才短缺,创新活力不足。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香港需要输入更多壮年和青年人口,尤其是高端和基层劳工,才能维持经济社会发展。文章还探讨了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输入外劳的重要性。
🤔**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流失显著**: 香港60-64岁劳动人口五年间增长,但实际上是2019年55-59岁人口老龄化进入退休阶段,导致约12万劳动人口流失,占劳动人口萎缩的64%。这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未来将有更多人口退休,劳动力进一步减少。未来五年,约有近30%的55-59岁人口将退休,预计将流失约12万劳动人口。虽然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问题,但无法逆转老龄化趋势,只能起到短期缓解作用。未来,增加壮年人口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途径,鼓励长者劳动只能延缓问题恶化。
👶**少子化导致青年劳动人口减少**: 香港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从60、70年代的80万下降到目前的3万多,过去十年每十年减少约10万。这导致15-24岁和25-29岁劳动人口分别减少约10万,职场老化问题凸显。虽然疫情三年出生人口下降显著,但即使现在出生人口回升,也无法弥补过去几年出生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未来青年劳动人口必然会减少。此外,鼓励生育的效果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少子化趋势,这并非香港特有的现象。
👷**职场老化导致人才短缺和创新活力不足**: 老龄化导致低技术工种如洗碗工、清洁工等岗位人手不足,因为回归初期较多流入的低学历中年妇女已逐步退休,新生代不愿从事此类工作。同时,高技术工种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老资格者退休后找不到相应经验的人接班。青年劳动人口减少也导致职场老化问题凸显,香港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多为中老年人,与其他地区以年轻人为主的现象形成对比。青年往往更熟悉新科技,拥有更多创新想法,而中老年人则相对保守,职场老化不利于香港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输入外劳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香港亟需输入更多壮年和青年人口,以补充因老龄化和少子化流失的劳动力。近年来,香港积极“抢人才”,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基层劳工的输入。虽然政府推出了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但截至今年中仅批出1.4万名外劳,远低于高端人才的输入数量。文章指出,劳动力短缺问题依然严重,需要输入更多外劳,尤其是高端和基层劳工,才能维持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力减少导致生产力提升,但需警惕过度依赖加班**: 香港最新两季GDP维持增长约3%,在劳动人口减少的基础上,意味着每位劳动者的生产力有所提升。但这种增长是源于高质生产力提升,还是过度依赖加班,需要进一步观察。文章强调,除了提高劳动质量,增加劳动人数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老龄化和少子化持续的背景下,输入更多外劳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摘要:
为何人口增加了,劳动力反而下降?根本原因乃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尤其老年人口增加、壮年人口却在减少,无可避免意味着劳动人口萎缩。
中国香港人口反弹,扭转疫时萎缩之窘,截至2024年中的全港人口有753.18万,按年虽微跌0.1%,但较疫情前即2019年底的752.05万,却是不跌反升。可是,若看劳动人口及就业人口,最新6月至8月分别有380.08万和370.85万,比较2019年中最高峰时的399.39万和387.97万,依然少了近20万人,或4.8%和4.4%。人口回升固然可喜,不过劳动力的持续减少,对未来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必须强力兼尽快同时扭转跌势才成。
老龄化:五年间12万人退休;少子化:每十年出生少10万
为何人口增加了,劳动力反而下降?根本原因乃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尤其老年人口增加、壮年人口却在减少,无可避免意味着劳动人口萎缩。最新数据显示,香港60至64岁的劳动人口有31.62万,而2019年同期相关人口则有29.03万——初看下来,岂不是劳动人口增加了?关键在于,两者不能直接比较,而应纳入五年期间老了五岁的考虑。所以,正确的追踪性比较,比较对象应为2019年55至59岁的劳动人口,当时有44.04万人;也就是说,五年后的同一群60至64岁的劳动人口里,有12.4万人退出了劳动市场,背后主因相信乃是退休。12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文首指,这五年间香港劳动人口减少19.3万人;换言之,即单纯老龄化退休因素,已占了劳动人口萎缩约64%。
展望未来,形势如何?若按上述趋势看,亦即每老五岁,五年之后就有近三成的55至59岁人口退休;那么,基于最新相关劳动人口有近40万,即五年之后又恐有12万劳动人口流失。当然以上只属推算,如果香港有效实现退休年龄延长,肯定有利纾缓问题恶化,事实上最新60至64岁的劳动参与率已增至49.2%,就连65岁以上的亦有13.9%,两者均较五年前升约2个百分点。可是,年龄不会逆转,更多长者迟早都会退休;要根本解决人口老化问题,重点还在于增加壮年人口,何况鼓励长者劳动的作用有限,充其量仅延长几年工作时间,稍稍纾缓燃眉之急罢了。
可悲的是,少子化对劳动人口的负面冲击,也在日渐浮现。香港出生人口减少,早非今日之事。回顾60、70年代每年有约80万婴儿出生,80年代中开始降到70万水平,90年代中进一步跌至60万左右,到千禧年后更跌穿了50万,2010年左右因内地夫妇来港产子而回升到80万甚至90万,惟叫停“双非”之后数字又回落到50万水平,而疫情三年更锐降至30多万至40多万的历史低谷。
最新15岁至24岁和25至29岁的劳动人口,分别有18.28万和34.97万,较五年前的27.88万和43.35万明显大减,分别都减约10万之谱。追本溯源,这岂不由于相关人口的出生年份,亦即千禧年前后的十余年间,香港出生人口每隔十年就跌十万吗?有人归咎此乃所谓“移民潮”所累,实是严重地短视兼偏颇,缺乏历史回望的视野。
同样地展望,因应疫情三年的出生数字锐减,值得留意的是2023年经已全面通关复常了,出生数字仍仅约3.32万,当中虽涉怀胎十月的因素,亦即迟至2024年才可真正显现有否“报复式生育”潮流。但无论如何,这几年的低出生数字必然导致日后的低劳动数字,事实上不少幼儿园已面对收生不足问题,若干年后肯定会蔓延到小学、中学、大学等。更重要是,即使现在出生数字回升了,港府最近也新推措施鼓励生育,不过跟年龄无法逆转类同,过去几年的出生人口少了,这一代的劳动人口必然会少,何况鼓励生育从来知易行难,否则全球各地亦毋须因此大为惆怅,此实非香港的单一现象。
青黄不接,厌恶难当;职场老化,累及创新
当中,老龄化劳动力流失有两个面向:一是许多低技术工种人手不足,因为回归初期较多流入的低学历中年妇女,现已逐步踏入退休之龄,此所以现在洗碗工、清洁工等岗位最常面对招聘难的问题,新生代又不再那么刻苦耐劳,不愿从事相关厌恶性工作;二是高技术工种同样青黄不接,毕竟资历多寡与职位高低某程度是挂钩,当前不少管理级岗位也同时请不到人,因为老资格者退休了,却找不到相应经验者接棒。
至于青年劳动人口减,也令香港职场老化问题凸显。只要有外游经验,就不难发觉其他地方的餐饮界从业员多由青年担任,而香港则是中老年人士。这某程度份属观感问题,但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却影响重大。毕竟,创科乃未来大势所向,而青年往往最熟悉新科技,也往往有最多创新想法,故改革多由新一代推动,中老年人则多属保守派;若然一个经济体过于老化,难免会活力不足,亦较容易落后时势。
既要高端人才,也要基层劳工
如何是好?有谓“不假外求”,现在香港情况正正相反,乃是“亟须外求」。其一,是必须输入补充壮年人口,以取代因老龄化而流失的劳动力。其二,是必须输入补充年轻人口,否则青年劳动力会现断层——这不限于15至29岁的年龄段,也见诸将来的“疫下一代”年龄段。
港府近年积极“抢人才”,截至8月底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36万宗申请,其中近23万宗获批,抵港人才超过15万人。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排名亦重返十大之列,从去年的第16位升至第9位,其中人才“就绪者”排名升至第4,“投资及发展」升至第13,在财务技能、管理教育成效以及管理层薪酬位列全球前5名。凡此种种,显示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不错进取,有效补给劳动力。
惟如前述,“抢人才”不应限于高端人才,也应兼顾基层劳工。其实港府亦有看到问题,故于近一年前推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雇主可申请输入技术员级别或以下的劳工,但大前提是优先聘请合适的本地工人填补空缺,空缺若进行了四星期本地招聘还招不到人才可申请。跟上述人才计划有20多万获批、逾15万人抵港比较,相关针对基层劳工的计划,截至今年中仅批出1.4万名外劳。1.4万名是甚么概念?如前所述,过去五年间香港劳动人口少了近20万,当中高端工种的占比,肯定不会较基层劳工还要多。此所以,香港“有工无人做”的问题依然严重,劳动力供应持续紧张;失业率近期均徘徊在3%左右,某程度不是百分百的好事。
香港最新两季GDP维持增长约3%,在劳动人口减少的基础上,意味每一位劳动者的生产力有所提升。可是,这是受惠于高质生产力,即朝更高增值的方向发展,抑或是“十个煲、九个盖”之下,因为超时加班而增加生产?前者固然是好事,后者则未必是好。
始终,人口增加了,但劳动力减,即抚养比率上升,每个工作人口要支撑更多非工作者。一个地方,不单劳动质素愈高愈好,劳动人数也是愈多愈好。在老龄化、少子化势将持续的基础上,输入更多外劳特别是高端基层一并输入,乃是香港不可回避和必须前推的大方向。
来源:东方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