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ElfeXu 2024-10-31 23:37 上海
渐入佳境了吗?
关于人机共生主题挑战
第一周任务:挑战解读、组队、AI 工具概览
第二周任务:把身边的无聊事物通通挖出来
本周任务:深度调研- 分析问题- 制作可能性地图
- 针对性学习和调研
- 交流与整合
通过上一个环节,大家找到了想要解决的“无聊”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马上行动开始创造了呢?
且慢,我们需要遏制住快速解决问题的冲动,先展开一番冲动的调研。
因为,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娜娜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减少行人闯红灯”的多种方案。
就算想出了好点子,也需要仔细斟酌是否匹配用户特点。以下是惨痛的反例:本是鼓励大家把垃圾扔纸篓的趣味篮筐,却因为用户投篮水平太次又懒得捡垃圾,反而导致周围更脏乱。如果这样的垃圾桶出现在马路上,怕是会有更多麻烦。
所以,本周我们不急着创造。首先要对这个上周找到的想解决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大嘴以已经提交的部分挑战声明为例,给出了分析问题的建议。
本周的任务是制作可能性地图,需要满足 10-3-3 的条件:
10——生成至少 10 种可能的增加可玩性的方向
3——对至少 3 种可能性进行进一步调研
3——进一步调研的可能性 中,每个可能性下面至少有 3 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引导问题
例如下图就是针对“等公交车太无聊”这个问题,找到的 14 种可能方向,并对其中 4 种进一步找到了多个引导性问题。
如何打开思路、找出那么多种方案、又该如何确认可玩性问题呢?我们依旧可以让 AI 来帮助拓展自己的思考边界。
询问 AI 打开思路的方法
世界上已经有非常多创意思维的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公司,但中小学生的课本上可不会有这些。那,要如何找到这些方法呢?
在只有搜索引擎的年代,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连该用哪个关键词搜都搞不定。有 AI 后,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
我们是一群【六年级】学生,正在参与一场挑战,要发现身边无聊的事物,设计方案提升其可玩性。现在我们已经完成发掘问题阶段,决定要解决【公交车等车太无聊】的问题,现在进入深度调研阶段。老师要求通过深度调研,突破思维局限,不要用先入为主或前人已经做过的方案,要创建我们自己的可能性地图。请问有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打开思路?
有时候 AI 会理解错,没关系,只需要终止它的回答,并澄清问题。
请 AI 指导特定方法的使用
对 AI 给出的某个方法感兴趣?那就让 AI 继续指导你使用。
当然,别忘了贡献你自己的智慧。例如我飞快浏览 AI 输出的结果,看到“合并”和“天气条件”,就来了灵感,让 AI 顺着我的想法继续给点子。
最后一个“”天气主题装扮“”听上去真不错,竖一个说“怎么下雨了呢给我打把伞吧”或“风儿轻吹,这天气要带上丝巾会很好看吧”的人像,每个乘客都可以在等车时用可擦笔给它画雨伞、丝巾、太阳镜,是不是很美妙?
可以开始行动了吗?不要着急,还有一步。
让 AI 为你提出引导问题
CBL 手册里,对“引导问题”是这么解释的:Guiding Questions point towards the knowledge the Learners will need to develop a Solution to the Challenge.
啥意思?问问 AI 呗。
引导问题,可以理解为“需要搞清楚的问题”。OK,来吧:
罗列问题,AI 可太擅长了。
问题太多看不过来怎么办?让 AI 按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性产品)的要求,把问题归类排序:
最后,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挑选和删改,把选中的几个添加到可能性地图中。
完成可能性地图后,小组成员可以分一下工,每人完成其中几个引导问题的研究,等下周再交流与整合。
当然,除了研究引导问题,还有可玩性本身也值得进一步探索。我们可以问问 AI 有哪些提升可玩性的做法。
一如往常,AI 会给出非常非常多的方法,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继续深挖。其余的,可以放心地忽略。
有了具体要研究的问题,通过 AI 搜索等方式也找到了学习资源,接下来,就是加油学习啦。别忘了翻译工具和 AI 辅助阅读依旧会是你的好帮手。
本阶段的任务就介绍到这里啦。我们挑战的强度越来越大,大家可要加油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告板,内有活动群二维码和每周活动资源包。
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近期才了解到这个挑战活动,在问现在参与是否还来得及。没问题:我们每周的任务发布会按原定节奏进行,都有录播,新的队伍可以每周看直播回放,一步步完成挑战(时间再紧也不要跳步骤)。
我们增加了两次发布会,相当于大家多了一个月的时间。赶不上第一次发布的可以参与后两次,前一次发布后收到反馈,也可以迭代了再次发布。
欢迎大家自行组队参与。这篇文章里的长图可用于向孩子介绍这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