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关键技术和硬科技为主的科技创投产业黄金期,正加速到来。
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堪称影响未来的“国运”之战。
一方面,重大科技突破往往都是“国之重器”,拥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人才“磁吸”效应;另一方面,源头创新、颠覆式创新,也会推动产业变革,促进经济大发展。
正是基于此,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年度政府工作之首,各地亦纷纷推出相关政策以抢抓机遇。
作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苏州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并在多个关键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正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员。
5月18日,以“汇聚智慧资本·润泽科技生态”为主题的苏州湾创投活动成功举办。东方国资旗下品牌“东方创投”重磅亮相,火爆创投圈:近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创业者与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东方创投”品牌战略发布,“东方创投联盟”成立,“科创森林抚育计划”启动,苏州湾创投壹号全新启航,混沌学园长三角分园、36氪研究院长三角中心揭牌落地,多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成果丰硕。
如何通过资本助力,让创新落地生根,并实现科技产业突围,苏州湾创投活动,以及背后苏州的产业生态构建,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
拐点来临:科技创投迎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个以关键技术和硬科技为主的科技创投产业黄金期,正加速到来。
从机遇角度看,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落地,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新企业将打开成长空间,一批新兴产业也将迎来重大的结构性变革,成为“新质资产”。
但正如硬币的两面,机遇的背后也是挑战。
新质生产力科技,不仅硬在技术本身,更硬在攻关难度大、资金投入大、创新风险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创新型技术还处在发展早期,应用场景和市场不明确;二是很多创业者缺乏足够的风险资金支持。这些因素导致大量创新企业难以跨越科技创新的“死亡之谷”。
对此,国家多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也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我国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根源之一,正是我国对创业投资认知不足、起步太晚。”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创投委会长沈志群在苏州湾创投活动中提到,“当务之急是像重视基建投资一样,充分认知、高度重视创业投资这一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量身定制的资本力量及其独特作用,我国的创投行业才能在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创业、投资的活跃度,往往反映了该地的创新势能与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深谙此理的苏州,已经在积极布局。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资本则是创新能够落地生根的重要养分。”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在苏州湾创投活动致辞中表示,苏州在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始终坚定推动资本与产业“双向奔赴”。
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吴江区委书记李铭亦表示,吴江区充分认识并尊重资本的“活水”作用,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与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数据可以一窥苏州的创投活力。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编制的《2022中国内地省市创投力报告》显示,苏州的创投能力位居全国第五。2023年,苏州新增备案创投机构20家,新增基金数量377支,新增融资数量736起,融资金额达579亿元,排在全国前列,吴江区更是在赛迪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等榜单中连年进位、稳居前十。
数字只是一个侧面,在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投大浪潮时,更重要的是苏州具体的落地尝试和那些隐藏在实践里的细节。
持续纵深:科技创新各方的联动与突围
科技创投的活跃度,究竟需要哪些要素支撑?
首先要明白的是,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不能只有单一参与方发力,而应该是行业各方的联动。比如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苏州市吴江区就一直重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加速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多个要素的互动、融合,推动新型产融生态的构建。
首先,在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里,基于创新力的挖掘是重中之重。对此,苏州汇聚了牛津、哈佛、清华、北大、南大、上海交大等200多所国内外顶尖高校——它们都在苏州建立了创新合作平台。此外,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科创载体也在苏州有布局。
在科技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苏州也在抢抓新的增长点,包括半导体、新业态、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并为此提供了政策配套和打通了沟通渠道,比如在苏州湾创投活动的分会场里,来自这些科技前沿领域的大咖嘉宾对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促成了交流合作。
有了创新的种子,如何使其茁壮成长,需要依靠完整的资本体系来做支撑,这也正是苏州具备的又一核心要素。
比如在持续的金融供给方面,作为苏州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资样本,东方创投围绕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精准投资,以帮助企业实现新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里,东方创投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十分重视市场化运作,其通过高效运作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国有投资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已构建起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东方创投基金矩阵,直接或间接扶持和吸纳了大量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优质项目。不仅助力了创新企业的成长,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效果是明显的。截至目前,东方创投参股设立了母基金14只,合计规模超366.5亿元,穿透投资科创项目超800个,形成了全面覆盖科技、消费、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项目源网络。
在东方创投牵头打造的苏州湾创投壹号内,更是汇聚了超500家各类金融投资机构,管理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此交织相融,一个既活力蒸腾又圆融自洽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呈现。
苏州湾创投壹号全景
在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东方创投还展现了其“耐心资本”的理念——自投资伊始,便持续陪伴、帮助创新企业做大做强。以投资科润新材料为例,东方创投十分重视投后赋能,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持续给予资源导入等实际帮助,使该公司的估值在短短4年时间内实现20倍增长。
有创新源头和落地产业,以及创新资本、耐心资本,接着就是人才的汇聚。东方创投为招揽人才、服务人才亦不遗余力,包括对创新创业者的支持、对金融人才的全方位服务等,并为此设立吴江区创业投资协会和上市公司协会,打造创投壹号人才会客厅,还创办了苏州湾书院,引进混沌学园等等。据悉,东方创投直接投资扶持各级人才企业数量,达到了投资总数的57.81%。
不仅如此,具有活力的创投氛围对创新创业也具有极大的正向作用。比如此次“苏州湾创投活动”就为产业和资本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资本、项目、人才能够更为紧密地沟通、合作与协同。
以点窥面,苏州正在基于科技产业的底层逻辑,建立了一套环环相扣的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了良性的政产学研投“五位一体”的生态环境,而这无疑会使其科技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也更具可持续性。
走向未来:新型产融生态正加速形成
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离不开充沛的研发投入,更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从前文来看,苏州无疑在这方面走到了前列。
“苏州可以成为创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示范区。”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创投委会长沈志群在苏州湾创投活动中表示,“首先,苏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基础。GDP已有近2.5万亿元,一季度全市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增速位居GDP十强城市第一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工业的增速强劲。”
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产业实力,使苏州能够不断积蓄势能,更能长远地在新兴产业端布局谋篇。
特别是在创新资本方面,苏州更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比如东方创投的核心投资逻辑是行业天花板足够高、企业核心优势非常强、创始人有综合性格局等,并为该类型企业积极对接资源、提供落地载体,以及长期陪伴。
同时,这些创新企业还与当地的产业形成了协同。据悉,东方创投的参股子基金主投行业覆盖智能制造、半导体、医疗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升级等吴江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这个链条里,一个新型产融生态逐步清晰,并加速发展——在产业端,通过布局新技术新应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供应链现代化,以支撑当地产业链发展;在金融端,创新资本始终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发挥资源集聚、人才扶持、要素配置等作用,从而加速金融与产业的深入融合。
最终,科技、产业和金融之间实现相互驱动、融合发展,让创新生态形成了闭环和正向增长趋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纵观这两年,从强调科技金融到大力提倡耐心资本,表明国家对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要素极其重视,也促使相关政策频频出台,比如《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于近期发布,都意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从而支持高科技领域创新企业发展,助力国家加快高精技术突破。因此,新型产融生态的形成无疑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可以说,支持科技创新,是国家所需、产业所盼、金融所能。以苏州为代表的城市,正是在产融生态的构建上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上述成就,并通过组建市区镇三级联动的母基金投资体系、举办苏州湾创投活动等,持续纵深发展。
不过要意识到,在国际环境波谲云诡,国内产业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风险的当下,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不得不打的硬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产业各方一起努力,以及充足的时间、切实的陪伴与真正的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产业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合作与协同,新质生产力将在耐心资本长期陪伴下取得更多突破,持续推动中国走向更为创新、高效和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ID:wow36kr),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