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与科技前沿同频的 2024-09-05 17:57 北京
潮起的地方,AI还热吗?
湾区的初夏并不炎热,但旧金山艺术宫已经被巨大的热情包围。
这是GenAI Summit 2024的现场,大会已经开始半个多小时,场外仍有大量观众排着长队等待人场。尽管人们对于活动组织工作有些微词,但华丽的嘉宾名单和潜在的networking机会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吸引力——据说,100美金/天起步的门票卖出了上万张。且在参会者当中,有不少和我们一样从中国赶来的华人。
这是GenAI热潮下硅谷的一个缩影。在这轮少有人敢错过的浪潮里,硅谷这个屹立多年的创新风向标,依旧是把握市场温度和方向的重要坐标系。
云启前沿科技团队始终保持国际化视野,长期持续与硅谷创投生态高频互动(往期硅谷观察可参见文末“推荐阅读”)。GenAI浪潮兴起将近两年,硅谷AI创投有哪些变与不变?本期文章从创投氛围、创业方向、投资端出手风格、科技大厂追赶态势等维度,和你分享我们的一手观察。
AI 创投氛围
浪潮第二年,
早期创业和天使投资仍然活跃
距离ChatGPT爆红出圈已经接近两年,生成式AI热潮涌动至今,产品端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模型层,以GPT为代表的第一梯队能力迭代曲线显著放缓;应用层,大批没跑通PMF的AI应用“身先士卒”,停服AI工具的统计网站AI Graveyard的已经收录了的AI项目已经有700多个。
但我们看到,与2023年浪潮兴起之初相比,在早期阶段,创、投两端对入局AI赛道的热情仍保持着相当的热情。
1. AI新项目持续涌入
大批创业者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入AI赛道。可作为佐证的一组数据是,YC2024年冬季营的入选项目中,AI项目超过50%。
并且,对于大多创业者来说,拿到首轮融资不是太难的事。从我们交流的样本来看,基本80%以上拿到了几十万美元量级的种子轮融资。
创业者画像上,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活跃在早期阶段的更多是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的95后、00后。这与国内由大厂高管或高校学者占C位的生态有所不同。
此外,华人创业群体在这轮AI热潮里仍旧是一支重要力量。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人工程师遍布在谷歌、苹果、Facebook、微软、英伟达等湾区科技大厂,这一态势延续至当下,除了出自大厂的华人工程师外,刚刚走出校门的华人学生也是一支活跃力量。Pika、Heygen等均是较有代表性的公司。
2.非机构天使投资人出资积极
成熟的融资环境是支撑硅谷创业者热情和信心的重要土壤。对于很大一部分的创业者来说,获得首轮融资并不难。因为在融资需求不超过三、四百万美金的种子轮/天使轮阶段,除了投资机构,大批量非机构的个人投资者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相较投资机构,这类出资人的“手更松”。情怀和兴趣是驱动他们出资的重要因素。很多情况下,他们可能只是被创业者的履历背景或尚且没有产品佐证的创业方案打动,继而拿出50万-100万美金的资金。如此多元的资金来源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较低的准入门槛。
与此同时,硅谷的创业文化延续至今,孕育了相对宽容的试错空间。这也是促成创、投两端在早期阶段保持活跃的重要原因。
AI创业方向
toB,创投两端的主流选择
发端于20世纪50年的美国toB市场根基稳定且坚实。从我们在硅谷的观察来看,在这轮AI热潮中,toB是AI率先被应用的地方,同时也是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更偏好的方向。
1.AI率先在toB领域应用
相较C端,AI作为一种提效技术,更多先在客服、营销、金融、法律、医疗等toB场景被“润物细无声”地应用起来了。
成熟的toB软件也在第一时间拥抱了AI。Salesforce、DataBricks等都头部SaaS公司均在2023年初宣布系列+AI策略和功能。
我们观察到toB方向是70%-80%的AI创业者的选择,且切入点很小、很垂。除了客服、营销、医疗、教育、法律、金融等领域和细分场景都能看到很多AI初创公司的身影,它们的场景往往不追求大而全。
比如在法律赛道,OpenAI fund孵化的Harvey,主要面向律师提供合同分析、合同条款修改、法律研究协助等服务,目前吸引了律所Allen & Overy、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等客户,截至今年7月估值7亿美元。另一款提供法律服务的产品 Do Not Pay把功能定位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扮演“AI律师”的角色,提供协助被告打撤销交通罚单抗告官司等法律服务,36美元的年费远低于聘请律师的诉讼成本。
3.成长期投资偏爱toB项目
toB项目往往有更清晰的用户画像和PMF验证,机构投资者从理性角度出发也更倾向于投资toB项目。因为这类项目也能提供更可预测的回报和较低的风险。整体而言,A轮及以后,尤其是更靠后的融资轮次中,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投资toB项目的意愿更强,B端投资项目数量在整体占较高比例。
4.C端应用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
C端应用受基础模型能力变化的影响更大,来自OpenAI、Google等每次重大模型更新都会挤压C端应用创新空间,可以看到,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在AIGC潮起之初就积累了先发优势的C端应用无一不在GPT的历次迭代中逐渐失色。跑过一个阶段后,如何面对基础模型迭代带来的挑战,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也是创业端和投资端都对投入C端应用更加审慎的原因之一。
机构投资者的变化
宏观周期下,投资机构出手更加审慎
尽管硅谷创投生态的友好与乐观延续至今,但宏观周期的影响依然传导到了机构投资的出手策略上。
1.机构投资者活跃度下降、投资标准提高
自2022年底以来,硅谷基金在AI项目上的投资策略和态度上其实有所变化。一般而言,项目进入A轮及其后的阶段就以机构性投资人为主。而在美元加息、IPO通道收紧等宏观周期背景下,机构投资人的活跃度有所下降、投资标准也相应提高。比如,在A轮,投资机构可能会将ARR基准线由此前的100万美金的要求提高1.5-2倍。
所以,如果一个创业项目还处在没有确立起商业模式的烧钱模式,那么在A轮、B轮融资时压力就会比较大。
2.机构资金高度集中在头部项目
反映在投融资数据上,尽管AI领域的整体投资额相比去年增长了40%以上,但大约80%的资金主要集中在头部大项目。很多投资机构认为,与其投资100个小型项目,不如集中投资10个特别有潜力的大型项目。例如,DeepMind出来的资深研究团队,或者像GitHub的联合创始人这样的知名人物,这些项目可能在第一轮估值就能达到上亿美金。这种趋势导致中长尾项目的融资更难,而那些有品牌效应的个人或团队则更容易获得资金。
3.创业者更加注重效率和成本
这种变化也传导到了创业公司的经营风格上。首先,许多创业者开始更加注重商业化,希望尽快实现自给自足,避免依赖持续融资。其次,他们会更加谨慎地控制成本,比如在人员招聘上,不会特别“大手大脚”,而是更加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
这点也表现在很多公司的团队配置上。我们观察到,考虑到湾区人力成本较高,不少初创公司的团队成员可能base在美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如东欧、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地。
大公司的进击
多重优势凸显、创业公司压力陡增
本轮AI浪潮由ChatGPT的出圈引爆。和Open AI这样的新兴创业公司相比,谷歌、微软等科技大厂最初在AI创新势头上稍显落后,但它们很快就恢复了信心,不仅体现在推出的一系列大模型和AI应用上,也体现在Inflection、Character.ai等明星AI创企被大公司收购等标志性动作上。
1.大公司优势强化:
算力、数据、流量、人才
就像炼丹需要炉子和原料,大厂的炉子多、原料也多,它们在算力、数据、流量、人才等维度上的优势恰恰是制约许多创业公司的瓶颈所在。最直观如流量优势,苹果的iphone、Google的Chrome浏览器、Meta的Facebook等都是已经是成熟且流量入口,大厂开发的AI功能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获客成本,只需要将AI功能嵌入既有产品。而创业公司恰恰相反。
人才方面亦然,尽管出走大厂创业是近年的潮流,创业者回流大厂又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势。比如,经过近期收并购动作,Character.AI的人回到Google,Inflection的人回到微软。加上本就深厚的人才储备,更夯实了科技大厂的优势。
2.创业方向的考验:
更细分、更精准
纵观美国整体的AI创业公司基本面,绝大部分还处在跑出PMF之前的早期阶段。这一生态景观也和国内相似。而大厂的追赶和天然优势意味着初创公司的突围空间愈加逼仄。如何挖掘细分场景,在大公司的优势阵地之外找到增长的真空地带,变得至关重要。
这也在一定程度解释了AI硬件为什么成为当下最火的创业方向之一,因为硅谷是一个“很软”的地方,苹果几乎是大公司里唯一成功的硬件企业,因此也被不少创业者视为机会所在。
3.对创业团队的考验:
更全能、更“六边形战士”
除了技术专长,卓越的产品和商业思维也是创业核心团队靠近成功的重要特质。在硅谷相对成熟和顶尖的创业者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六边形战士”特质。
印象深刻的是AI企业搜索平台和知识管理平台Glean。这家公司由前谷歌搜索工程师、云数据独角兽Rubrik联合创始人Arvind Jain于2019年创立,目前融到了D轮,估值超过22亿美元,预计今年年收入达到1亿美金。作为连续打造了两家独角兽的创始人,Jain出现在了硅谷活动的展台上。跟我们交流时他提到,之所以自己来现场摆台是为了直接接触他们的产品用户和对产品真正感兴趣的人,他想多跟他们聊天。此外,Jain的博学和对很多话题的好奇心也让人耳目一新。
结语
几十年如一日,作为科技创新地标的硅谷始终涌动着自由和勇敢的创新精神。这给我们的重要启发是“实践出真知”。探索一项空前的技术和它的商业化道路时,宽容的试错土壤重要且珍贵。而硅谷当下活跃、丰富、完整、积极的AI创投生态就是一个直观体现。
纵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当趋势明朗时,积极的身姿和心态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快地靠近答案。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交流关于硅谷的好观点和新发现(^-^)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