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AI投什么 2024-02-18 09:34 北京
恭喜发财!
自去年10月发布第一篇文章起,这个公众号已经写了四个月,前后共十六篇文章。在经历了初期的试笔和蹭热点后,在最近的几篇中,渐渐可以把一些思考以我所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惭愧的是,这十六篇文章并未推荐任何一个AI项目,难免有名不副实之憾。在注册《AI投什么》的时候,确实是计划以投资视角为主写一个专栏,但随着对这个领域的了解愈多,我愈发理解整个市场的纠结与矛盾,这促使我更多去尝试寻找更加务实的破局之术——虽然并不完整,可能只是提供一个出发点——相信有些读者看得出来,我大部分文章中提到的产品是作为一个话题的引子,并非为了简单讨论产品本身。
我深知打鸡血远比展现难题更受欢迎,高举高打地畅想AGI时代和赞美风口产品永远不会出错,并总能引发欢呼与共鸣,反之则要冒着被嗤之以鼻和打脸的风险。但幸好我不是流量的玩家,也非需要站在全人类角度引领方向的大佬,《AI投什么》只愿带着“是不是能帮忙解决一点点问题”的诚意与同路人深度连接,保持审慎不是消极反思,而是为了寻找方法。
感谢所有的关注者,尤其是加了联系方式交流与鼓励的朋友,你们的正反馈对我们意味着很多。
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公众号将继续努力,提供“你不一定同意,但可能值得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不同意”的观点和逻辑——以连贯文章的形式。作为曾从业多年的FA,我完全同意那种类似PPT或者研究报告一样的格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显得图文并茂,干货密集。然而我仍然相信,会有读者愿意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倾向、未尽之言甚至一些阴阳怪气,从而会心一笑。
总之,《AI投什么》会沿着现在的“人设”写下去,并且不会改名。
总结和致谢之后,我们回到开头说过的一个前提,为什么能感受到市场是纠结与矛盾的?一方面,坚信未来的人往往需要克服眼前的无力感,短期有收获的人则时刻受到波动和不确定性的考验。另一方面,创业者之间充斥着非共识和争议,各自相信着自己愿意相信的;亲临一线的投资人担心错过,后方的投委会却在犹豫不决;大厂则相反,决策者拼命鼓吹的同时,执行层恐怕正在担忧KPI的实现概率。最后,爆炸性的AI技术革命离我们既近又远,近得令人恐慌是不是很快要被代替,远得看不清参与其中分得一杯羹的恰当方式。
纠结和矛盾是系统性的,或许在市场向成熟的演进过程中迟早会解决,但等待市场进化的耐心程度不同,又衍生了更多的纠结与矛盾。
一个人看待某个项目乃至某个行业方向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能接受的时间尺度。“短期目标”是多短,“长期规划”又有多长?一个刚满二十岁开始组建团队的创业者,着眼于十年后的未来预期毫无问题,而对于一支存续期五至七年的风投基金,接受这样的远景并非易事。老板和员工、创业者和投资人、年轻人和中年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因此有时会觉得彼此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AI恰恰又是一个时间尺度极不稳定的领域,当你觉得它够快了,会发现去年没办法的商业化难题今年仍没办法,当你觉得它慢下来,突然的一次产品发布又让人觉得未来已来。在AI媒体和AI社群营造的社交网络茧房中,信息流速目不暇接,早上“震撼”,晚上“炸裂”,放下手机十分钟就担心是不是要落伍,而当暂时脱离AI敏感人群,时间好像放缓了,一年过去,大多数人的生活跟大模型仍然没有任何关系。
除了时间,数字的尺度亦是如此。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在讲找不到“落地场景”,然而到底多少收入算“落地”,似乎没有标准。签了一个百万合同的客户,是不是就已经落地了,还是需要更多?再复杂一点,签了很多家三个月免费试用的客户,后面接一个开放式框架协议,可能为零,也可能收入几百万,这算已经落地了吗?同样的,多大的市场算“场景”,可以提出一串类似的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答案各不相同。
也许AI描绘的未来宏大且令人颤栗,但当下它尚处于旭日初升,时间太短,数字太小,会导致很多判断失真和观点争议。以今年1月份全球AI产品榜上高居第六,并以40分钟的用户时长被津津乐道的Character.AI为例,当月访问量只有2.07亿(数据来源:公众号AIhackathon),我不清楚“访问量”的具体得出方式,但显然要换算成MAU,还得除以一个不小的系数。而随便从国内的一线娱乐类移动互联网厂商中拉出一个——比如哔哩哔哩,全球APP榜单估计在前排看不见它,MAU是3.41亿,日均用户时长100分钟。
就是这样一个量级的用户访问量数据,Character.AI也已经连续几个月不增长了,而产品榜后段数字断崖降低的其他AI产品,若非有AIGC的加持,在网络世界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和同类AI产品比较,又似乎已经很了不起。当我们想要在AI世界里寻找一些稳定坐标系,却发现喧嚣过后留下的数字多半不足倚仗。
并非说AI不重要,访问量也不是唯一关键的数据,而是应该清醒知道,我们是在一个“微观且不统一”的时间和数字尺度下思考、评判和对话,这更有助于缓解眼前的焦虑,减少一厢情愿的“鸡同鸭讲”。当我们面对一个对手方,不管是老板、投资人还是创业伙伴,先行了解其时间和数字的预期,会更容易感知到矛盾和纠结的来源。
而设立自己的尺度,固然要考虑身边的利益相关方,更重要的则是关注业务和用户。宏伟叙事精彩但没什么用,现在用多长时间能拿到多少数字,决定了在远景到来时是看客还是参与者。一些人会为了Sora的发布兴奋刷屏读文章写评论,另一些人则在想难道Sora已经带给我任何价值了吗?OpenAI还不如把GPT Store的拉胯生态好好经营一下。而以上业内人士无论持什么观点,大概率只会是你的竞争对手,真正的潜在用户是那些不关心什么是Sora,正在朋友圈发亲手拍摄的马尔代夫海景的那些人,他们代表着尚未成为访问量数字的大众。
时间流逝不息,而数字跃动不止。祝各位龙年开工大吉。
作者微信:jasonjjli,请备注身份添加
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请不吝点个“在看”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