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什么 2024年10月28日
作为模型的Sora强势领先,但作为公司的OpenAI还远未接近赛事终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Sora发布后AI视频领域的情况。指出OpenAI尚未‘杀死赛道’,Sora虽推进了AI能力,但商业化仍处初期。文章从文生视频的竞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对手与投资人的可能性等角度展开讨论,强调技术进步与商业目标的差距,提醒人们应客观看待。

📽️文生视频的商业演进路径:包括先有初步能用的生成模型,少数专业人士和业余高手探索尝试,模型能力提升后生产者大量尝试,以及模型公司进入成熟期。不同战略选择会影响公司收益和估值,Sora的发展速度影响对手追赶时间。

🎬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Sora对生产端是飓风,可能打破原有体系;对消费端影响小,会导致供过于求,消费者更加挑剔,且Sora结合XR技术为虚拟世界奠定基础为时尚早。

💡对手、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可能性:Sora给同赛道公司带来压力,对手需保证留在牌桌上,有资金支撑并试出方向。投资人视角不同,公司需展现追赶能力和价值,对手的机会在市场爆发建立稳固生态的过程中。

🤔写在最后的低估与高估:人们低估技术进步速度,Sora出现后高估技术在商业目标中的比重,低估进程的迂回曲折,应客观看待AI视频领域的发展。

原创 AI投什么 2024-02-24 10:09 北京

OpenAI不是研究所。

为免有新读者误会我们故意抛出反向观点以吸睛,我将在文章行进中参考往期内容并插入链接,以说明我们的逻辑是前后一致和连续的,同时也能精简字数。如果对我们写文章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感到满意,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上星标。

 

作为一个真正的营销高手,Sam Altman总能最大化地令自己和OpenAI站在舆论热潮的中心。之前两败俱伤的宫斗戏,在不断反转中被演绎得如同一场爽文般的胜利,而随后短暂的相对沉寂乃至7万亿大饼所受到的质疑,像一个对期待者情绪弹簧向下的压力,在Sora的发布后收获了巨大的反弹,以至于其他公司的新闻和不同的声音一时间全被对Sora的膜拜所掩盖,余音之袅袅,甚至波及到了“国产AI大佬”李一舟的身上,令人始料不及。

 

但是请冷静,OpenAI还远未能“杀死赛道”,不要把“杀死一些以其大模型为基础的应用公司”和“杀死其他大模型”搞混了。GPT-4也遥遥领先了很久,可其竞争对手不但没有死,反而追赶得越来越起劲,Sora可以说在万米比赛的第一圈是引领者甚至启示者,但绝非终结者,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他人沿着Sora指出的路径开始干,也永远做不成Sora。不管从技术还是时间衡量,OpenAI尚未达到卡住其他公司脖子的程度。

 

甚至不需要超过Sora,只要做到接近它的水平,自然还有其他竞争手段可以采用,当年iPhone的竞争对手,现在GPT-4的竞争对手,不都是用类似的策略蚕食市场吗?大模型不会被对手杀死,只会自己穷死,只要还有钱,一切皆有可能。

 

Sora的发布将OpenAI的舆论声望推到顶峰的时刻,月之暗面默默发了一条融资10亿美金的消息,无论巧合还是故意,都显得像是一种值得玩味的回应。

 

接下来,我们将基于“赛道没死,竞争不止”的前提,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讨论:文生视频的商业化竞争关键,对视频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行动。

 

01 文生视频:模型能力和生态战略的双重竞争

 

仅从生成视频来看,Sora确实把AI的能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因此可以更多地畅想AI颠覆电影行业的美好未来。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长远的宏伟设想仍处于其婴儿期。

 

六十秒的视频显然还不是电影,Sorademo视频,更多的目的是要展示一致性和连贯性上的能力,而非落地的实用性。要知道,世界上大多数视频不是电脑渲染出来的,而是实拍的。即使Sora真的做到了完全一致和稳定,也仅是具备了和实景拍摄相比较的基础,更进一步,就算Sora真的理解或成功模拟了物理世界的规律,也只是达到了在物理世界实拍的起点。这或许是技术的一大步,但只是商业化的微弱进展,如果真有的话。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谈论LLM的时候讲落地场景,不能到了视频领域就又忽略技术和商业之间的距离。拿Sora生成的视频跟动画电影和实景电影对比成本毫无价值,因为当你讨论电影的成本时,前提是其每一帧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严格符合导演需要的,当Sora也能做到这一点,再来比较也不迟。现在更有可能的情况是,Sora以及其代表的AI生成视频,会先走出一个单独类型的垂直方向,比如“幻想视频”或者“非精确视频”,满足一些细分用户的特定需求,随着技术继续进步再慢慢向特效渲染视频、动画视频乃至实景视频靠拢。

 

从内容产业的规律出发,文生视频的商业演进路径应该是:

 

第一步,先有一个初步能用的工具属性的生成模型。“初步能用”的定义很宽泛,这跟使用者的能力息息相关,但至少首先它要开放给大家用,其次高端用户能够做出实验性质的连贯视频。无论是Sora还是PikaRunway,都仍在这一阶段里面竞争谁多迈几米远。

 

第二步,少数热爱新事物的、内容生产行业的专业人士及业余高手通过逐步探索和尝试,不只是做出了实验性质的视频,而且可以持续地生成吸引观看的内容——即使是非精确的,也可以是有趣和有用户黏性的,这不矛盾。Sora一旦开放使用,会很快到达这里。这个阶段不管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仍会以对AI敏感的核心用户群为主,大型内容生产商的关注多过于直接下场,大众也是看个新鲜,不会长期停留,是不是AI生成对他们完全不重要。

 

第三步,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和向大众开放与宣传,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开始尝试用AI作为辅助或主要工具制作内容。AI视频内容数量迎来一个泥沙俱下的大爆发,少数真正有商业潜力的高质量内容掺杂在巨量毫无意义的垃圾视频里充斥网络。消费者大量聚集,工具、生产、分发、付费的链条迅速建立。

 

尽管时间有早晚,我相信不止一家模型公司具备进入到这个阶段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甚至会有更多新晋的参与者,比如GoogleMeta。在这一步中的战略选择与运营能力,是决定视频赛道未来格局的关键。

 

可以自建一个PGCUGC的完整生态,也可以把下游交给TikTokNetflix,不同的选择,会衍生出对内容筛选机制、生产端激励机制和消费端引流机制的极大差异化,最终会反映在公司实际收益和估值上。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时,SoraTikTok的威胁才会实质化。

 

然而,知易行难,当下所有AI时代的新生公司都没有经历过用户量级的真正持续性爆发,AI榜单排名前列的产品跟移动APP的用户数据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现在的判断、规律、成本和运营方式在新的尺度下可能都要发生变化,那或许是一场全新的战役。(关于对时间与数字尺度的看法,请参考《龙年卷首语:总结和继续,时间和数字》

 

第四步,在经历漫长且惨烈的上一阶段后,从技术到生态上模型公司都进入成熟期,该颠覆谁、该融合谁、跟谁合作、跟谁开战基本稳定下来,生产端和消费端根据自身的差异化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型使用,那时候我们可以真正看看,哪些公司还在赛场上。

 

如果Sora已经到达生态相对稳定期,而还有竞争对手没进入或者刚开始进入第三步,恐怕就再也无法接近了。换句话说,竞争对手有多少时间追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Sora还要多久走完前三步。

 

我们从未低估AI模型在内容生产上的重大意义,但“能力”只是起始,保持能力高速进步的同时建立起生态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到达领奖台。从Sam Altman之前对GPT Store的执着来看,他应该不会反对这种看法。

 

我们对AI视频生态的积极态度和未来憧憬,已体现在前文《从HeyGenPikaAI视频商业化中的生存与生态》中,Sora的发布沿着这样的前景又迈了一步,但还需要更多。

 

02 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

 

不言而喻地,Sora及其他任何内容生成模型,对内容的生产端都是一场即将生成的飓风。因此可以看到,Sora发布后兴奋度最高的,是有一定能力进行视频独立创作的群体,即前文第一步中所提到的“高端用户”。

 

在一个可以期待的新生产工具帮助下,职业相关人士有机会从员工变成老板,已经是老板的有机会多“优化”几个岗位,业余创作者有机会突破入行的门槛,“为爱发电”有机会进化成“超级个体”,这将打破原有的内容生产体系。

 

对于内容生成模型如何满足生产端需求并进而改变产业格局,导致行业演进,在前文《从AI写歌的Suno.ai谈起:“内容协同创作”的定位和未来》中有详细描述。音乐远不如视频这般吸引眼球,却是符合所有内容创作产业的共通推演。

 

所以,我们对于生产端不再重复笔墨,而是重点谈一下消费端。一言以蔽之:影响小得多。

 

如果作为一个视频的消费者去观察,你会发现市场早已是巨量的供过于求,平台已经应用了复杂的算法和推荐机制,才让某条视频接触到你的视线,但你有限的休闲时间还是不足以应付所有同类型的内容——何况你的口味还时时变化,不总是停留在同一类型的视频上。

 

一个高效出产视频的模型工具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呢?更巨量的供过于求。它产出垃圾的概率远大于平庸之作,更不可能频繁出现精品,而其中绝大部分产出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消费者的眼前,因为AI再怎么进步,也不会把一天从24小时延长,消费者的时间总额是一条永远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到那个时候,内容和IP都会像一个转速更快的走马灯,出现又消逝,消费者也会更加挑剔和难以满足。而消费者又并不在意生产者的效率和成本,他只选择符合口味的内容,就像手工食品卖的比机器生产的贵,谁说“手工拍摄的视频比AI生成的更有人味”不会变成将来默认的规律呢。

 

有一个角度是,作为“世界模型”的Sora未来不只是给消费者呈现视频,如果结合先进的XR技术,它可能为我们想象当中真正的虚拟世界奠定基础,从而彻底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模式。理论上是没错,但在那种基础设施、各项技术和生产关系都高度成熟且融合才能实现的前景里,把Sora单独抽离出来分析为时过早。

 

03 可能性:对手、投资人和创业者

 

虽然Sora不会“杀死赛道”,可必然给同赛道的公司带来强大的压力,在可以预见的短期,Sora都会继续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其他公司的主要基调会是活下去以及别被甩得太远。

 

接受自己追赶者的地位并不丢人,在LLM领域,这个位置上有一长串世界级公司,难点在于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段里,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试出追赶的方向并保持前进。尤其对于创业阶段的竞争对手,钱够不够,时间够不够,是核心的焦虑来源。

 

用一句创投圈喜欢的话说:首先要保证自己在牌桌上。

 

追赶Sora可能不容易,但对于PikaRunwayStable Video这样的公司来说,只要策略得当,留在牌桌上的机会还是不小,毕竟除了微软之外,不会有多少公司乐见OpenAIAI模型领域一家独大。Sora确实会带给风险投资人消极情绪,令他们在考虑Pika这样的项目时保守行事,但并非所有投资人都是统一思路,GoogleMeta、马斯克,都是潜在的重要资金来源,他们的视角和风投机构肯定不同。注资、合作或收购,在不同情况下都会摆上桌面成为合理选项。

 

前提是,这些公司展现出追赶的能力和价值。而我确信,OpenAI不可能在技术和人才上达成垄断,其对手以及对手现有的投资人也不可能眼看着它想要达成垄断而什么都不做。

 

对手们——除了熬在牌桌上的人,也许还有新加入的玩家——最大的机会,或许出现在前文的第三步,即从市场爆发中建立和稳固生态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只要其他公司的模型能够尽可能向与Sora同质化靠拢,那么战略选择和运营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凸显。一个糟糕的决策可以让优势瞬间化为乌有,一个八十分的产品有机会依赖于各种战术打败九十五分的产品,一个以模仿别人起家的公司可能后发制人,这在历史上都屡见不鲜。

 

而在战略决策和运营决策上,OpenAI曾在之前的动荡中暴露了管理结构上的系统弱点,且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它如今只是被掩盖了。OpenAI高举的理想主义大旗确实在成立伊始为其带来了领先的动力,但在未来的商业化上,难免再一次成为一道道德枷锁。我相信,Sam Altman在营销上的高调和全力以赴,也有巩固个人凝聚力,为后续改变公司组织结构蓄力的考量,对于OpenAI和其对手,这是各自与时间的博弈。(关于对OpenAI组织结构上的疑虑,曾写在去年的OpenAI“五日维新”启示录:公司治理、理想主义和资本》一文中)

 

再者,就算Sam Altman能够将自己的思路贯彻始终,他也暂未能证明自己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确定能力。毕竟,GPT-4曾带着巨大的优势开启GPT Store,实际情况却远不符合其营造的声势。当然,PikaRunway在这方面更是一张白纸,真到了拼生态时,GoogleMetaTikTok这样的公司更有概率做出影响行业格局的动作。

 

至于与Sora相关联的创业机会,明显能看到的是两类,一类是前面所说的视频内容生产者,只要继续关注和使用各种AI视频生成模型,并为了每一次的能力进步而欢呼就够了。另一类是用现在应对LLM的方式应对Sora,为其做分发渠道、增强插件、场景触达等种种所谓“套壳”使用方式。前者对应的是内容创业而后者实质是互联网创业,在关于Suno.aiMonica.im的两篇前文中分别有讨论。


相对于文字,视频的应用场景市场大但种类偏少且集中度高,这令套壳式创业难度倍增。不过,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创业者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新的内容展现形式,比如硬件,新的内容交叉形式,比如视频和游戏的深度融合,甚至无法用现有概念定义的真正的全新内容都有可能被创造出来。无论是由Sora还是任何公司带给我们,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04 写在最后:低估与高估

 

播客《On Board!》近两期对Sora的讨论中,主持人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行业内对Sora有什么低估和高估的地方。

 

我觉得,人们一开始低估了技术进步的速度,而在Sora突然出现后,在震惊中一方面高估了技术在到达商业目标进程中所占的比重,一方面低估了这个进程的迂回与曲折。仿佛60秒视频已经搞定了一切,世界“咻”地一下重塑完成了。

 

前一阵Agents概念热炒的时候,就有人说AGI马上要来了,Sora发布后,又有人说AGI马上要来了。原来AGI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吗,只要有技术进步它就要来?很多媒体喜欢忽略过程,给人一种只要条件具备,结果顺理成章就会得到的暗示,丝毫不考虑路途中的艰难和幸存者偏差。若是如此,所有大模型早就该向OpenAI投降了,但这不是真实的商业场景。事实上,即使以GoogleTikTok在各自市场的占有率,也仍然有竞争对手在等待机会,何况文生视频的市场还根本没有形成

 

投资人可以只选顺风局,创业者没有这个条件。




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请不吝点个“在看”

作者微信:jasonjjli,请备注身份添加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Sora AI视频 内容生产 商业目标 竞争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