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0月21日
人到中年,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父母控制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一位宝妈辅导作业时突发意外引关注,进而阐述成就型和依赖型父母控制的表现及危害,指出这种控制易导致孩子心理问题,强调父母应寻找健康育儿方式。

🎯成就型父母控制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成就和完美有极高期望,常因高标准给孩子压力,其话语如'你的成绩很好,但是如果你更努力一点,你就能做得更好'等,可能导致孩子过度承担压力、焦虑和自我价值感缺失。

😰依赖型父母控制对孩子的危害:通过情感操控等手段使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如电影中母亲将自身压力与孩子表现挂钩,此类话语会让孩子感受被忽视,导致自尊心受损等问题。

📚两种父母控制的共同问题:更侧重结果,易因不佳结果产生巨大情绪张力,演变为责难等,阻隔亲子良性互动,且这种控制是一种异化评价体系,可能导致孩子自我概念扭曲和心理问题。

2023年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38岁的宝妈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突发意外,不幸身亡。

这位宝妈在凌晨四点,仍然坚持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然而,长时间的高压状态和缺乏休息可能导致了她突发疾病。

在视频中,她情绪激动地拍打孩子,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我们无法得知让她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但原本出发点良善的行为,酿成如此悲剧,让人不禁泪目。

网络上也有很多父母拍摄的自嘲辅导作业之“心累”的段子,这些段子在看似欢快的外衣下,包裹着很多无可奈何的内核。

让人不禁慨叹,为何辅导孩子作业“如此之痛”,痛的不光是苦口婆心、坐立难安的父母,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孩子

为什么良善的出发点带来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以“帮助孩子提升成绩”之名,行“控制”之实

心理学上关于父母心理控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成就型父母控制依赖型父母控制

1. 成就型父母控制

成就型父母控制,通常是指那些对孩子的成就和完美有着极高期望的父母。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高标准和对孩子的压力而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电影《年少日记》当中,父母参加孩子们的校园典礼,优秀的小儿子在台上表演钢琴,父母眼里全是骄傲。坐在一旁的大儿子阿杰,却没有得到一个眼神。

钢琴表演结束后,阿杰乖乖地端了一杯水给正和父母交谈的校长:

“A cup of water.”

校长接过水,夸了一句乖小孩。

原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一家四口回家的车上,父亲突然蹦出一个词:

“Glass.”

“是A glass of water,你不会英语就不要在外面说。”

最后骂了一句:“垃圾。”

你看,原本是一个英语用词的不准确,在成就型控制的父母眼中,被泛化上升为这个孩子本身秉性和价值的论断。

以下是一些成就型父母控制APC可能会说的话,这些话语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压力,使他们感到不被理解,感到必须要达到父母的期望才能获得认可:

    “你的成绩很好,但是如果你更努力一点,你就能做得更好。”

    “你的表哥/表姐已经拿到了那个奖项,我们也要确保你能做到。”

    “你的艺术作品很有创意,但它不够好,我们再试一次,直到它完美。”

    “我不想给你太多压力,但我对你的期望很高,因为我知道你能做到。”

    “如果你不能在这件事上成功,那我们看看你能在其他什么事情上成功。”

    “我知道这很难,但如果你不能克服这个挑战,你怎么能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呢?”

这些话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他们的自我价值与他们的成就挂钩,而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是谁。长期下来,这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度承担压力、焦虑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2. 依赖型父母控制

依赖型父母控制,是指父母通过情感操控、过度保护、限制自主性等手段,使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过度依赖父母,难以形成独立的自我。

依赖型控制的父母,常常将孩子当前的表现,与自身所承受的压力、辛酸、不满挂钩联系起来,通过负疚感和亏欠感,达成潜意识层面的精神控制与依赖关系。

还是在电影《年少日记》中,阿杰由于过重的精神压力,而陷入留级。

此时,在婚姻中极度恐惧价值缺失和忍受常常暴怒另一半的母亲,不停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如果有一天我和你爸离婚,那也一定是因为你……

而小杰只能一遍又一遍哭着说:对不起……

依赖型控制的父母,这种控制行为表面上看是孩子的“不懂事”“出格”“叛逆”等引发的,但其内核的根源常常与孩子无关,而通常源于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或对失控的恐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依赖型父母控制DPC的话语,这些话语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话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忽视,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受损、缺乏自信、难以独立做决定,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未来的人际关系。

想要发自内心“帮助孩子提升”的父母,会更加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失分的原因,寻找困扰孩子问题的症结,更侧重“过程”,侧重“因”。

而无论是“成就型父母控制”还是“依赖型父母控制”的父母,则更侧重“果”,难以避免因为不佳的结果,升腾起巨大的情绪张力,逐渐演变为责难、攻击或绑架,从而阻隔了亲子之间真正良性互动的过程。

一边用“完美主义”push,一边用“不幸来源于弱小”pua

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研究,通过跟踪495名,年龄在19到28岁之间的意大利大学生,证明在“成就型父母控制”和“依赖型父母控制”之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负性的自我身份认同感,而负性的身份认同感,又直接与成年之后的焦虑、抑郁状况显著正相关。

究其原因,不管是成就型父母控制,还是依赖型父母控制,它都是人本主义流派所描述的一种异化评价体系——价值条件化。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内化父母的价值观念——父母的价值条件化。这些内化的价值观念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指导个体的行为。

如果这些内化的价值观念与个体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相矛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追求这些条件化的价值时,忽视或压抑自己的真实体验,从而可能导致自我概念的扭曲和心理问题。

很多家庭当中,正在上演着“成就型父母控制”和“依赖型父母控制”的混合双打,一方面,用完美主义的成就导向push你,另一方面又用“我的不幸来源于你的弱小”来pua你——这可能是“初衷”与“结果”适得其反的内在心理原因,也是一些悲剧在不断重演的底层动力。

父母应该意识到,虽然他们出于爱和关心,但过度控制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重要的是父母要找到平衡,鼓励孩子追求卓越,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并为他们提供剥离“价值条件化”的爱和支持,努力寻找更加健康的育儿方式。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父母控制 孩子心理 成就型 依赖型 健康育儿
相关文章